2011年05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凌云寸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刘嘉素描

  □ 本报记者 李国政

  国字脸,身高1.79米的“奥林匹克”身材,曾经是就读学校里许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从1977年首次参加高考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获得四川雅安师范高师班历史专科文凭、四川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文凭和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本科文凭;自学法律,上世纪90年代为所在企业打官司,既为原告方代表,又兼辩护律师,打赢了一桩大多数人认为不可逆转的官司,为所在国企追讨回当时已价值百万元的一处房产。

  此人就是巴蜀怪才刘嘉。刘嘉祖籍湖北麻城,先祖于“湖广填四川”之际迁徙客居于川。祖父刘万抚系保定军校二期学员,抗日将领,获授国民政府军中将军衔,1947年获选国民政府立法院第一届中央委员。“文革”中,鉴于此背景,1969年初中辍学的刘嘉为规避“上山下乡”,甘为童工。砌过堡坎,抬过条石,修过公路,还干过雅安小锅儿厂翻砂工,雅师毕业分配到航空部3207厂职教中心任教。

  此后,他调任原四川雅安地区造纸厂厂长助理,旋任副厂长,1998年北上北京开始“二次创业”。现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秘书长、木塑复合材料专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资源专家库成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材联合会生态建材分会高级顾问,受聘为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从社会底层到加入“干部”队伍,行政级别上,完成了从处级干部到厅级干部的三级跳;“术业”上,从完全不搭界的历史、中文和经济管理三个专业,纵身跨入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的专家行列。刘嘉是如何化蛹成蝶的呢?

  有人说刘嘉有“抓住机遇不松手,咬定目标不松口”的本事;也有人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其实机遇不单一视同仁地对待众生,而且常捉弄人,刘嘉有抓住机遇的时候,也有被“机遇”捉弄的时候。

  1977年,除了考前一个月的“抱佛脚”,刘嘉似乎并没有刻意准备。如果不是政审缘故,而是按考分录取,刘嘉当年是能够上四川大学的。

  当工人时,刘嘉爱看报,有时也为工友们读报。如果硬要说准备,刘嘉当年的读报习惯和点滴积累也算。

  刘嘉在其随笔集《北漂絮语》中戏谑自谦说自己是“工人中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中的工人”。我以为此话应改为“曾经是工人中的知识分子,当前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死读书,读死书者众。“知识分子精英”当博览群书,且能把书读薄,学以致用,用出成效,刘嘉做到了。

  刘嘉进入木塑行业是因为先前曾涉足“纸浆模塑餐具”。1997年,为解决企业环保问题和调整产品结构,时任四川雅安造纸厂副厂长的刘嘉奉命开发“纸浆模塑餐具”。是时,举国上下治理“白色污染”呼声一片,一些省市发出了“禁白令”,北京、上海、成都等省市甚至通过媒体公布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退出市场的最后时限——当年7月1日前;且铁道部、民航总局、长江航运局等率先做到了“禁白”。在此背景下,谁都不可能怀疑开发“纸浆模塑餐具”的机遇来了。然而,这个看似“机遇”的巨浪却差点把刘嘉拍在了沙滩上,差点与众多开发“纸浆模塑餐具”的企业一道铩羽而归。纸浆餐具未能做大的根本原因与产业导向、政策扶持、替代和被替代产品的性价比等其实关联不大,最大困难是它在原料和工艺上缺乏对塑料餐具的压倒性优势。进入环保行业时间很短的刘嘉以其敏锐的眼光,很快意识到这个产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其“短板”,他决心另辟蹊径。

  不服输是刘嘉鲜明的个性。下围棋、“斗地主”屡有展示,事业上亦如此。由于在奉命开发“纸浆模塑餐具”期间刘嘉不断“充电”,在《中国包装报》上发表了《纸浆模塑餐具现状之我见》,并给国家环保总局提交了《关于纸浆模塑餐具的情况报告》,在京城环保领域刘嘉已经小有名气。几番周折后,1999年,在北京已打拼半年的刘嘉与北京包装资料馆合作,编辑了全国第一份有关纸浆模塑的内部专业刊物——《纸模研究》,其组稿、编辑甚至资金全部由刘嘉负责。他不辱使命,把《纸模研究》办得很有专业水准,并借助这个平台把自己进一步推而广之。

  2001年的一天,刘嘉首次见到了木塑产品样品。凭借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多年积累,他与木塑一见钟情并热恋至今。2004年有关部门批准组建一个新型复合材料行业组织,由刘嘉主要负责,这就是今天隶属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

  2004年年底,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在国家民政部正式注册。以往筹备一个如此规模的社团大概要一年,但木塑专业委从策划、注册到正式挂牌成立,只有半年多。100多个日日夜夜,刘嘉马不停蹄,席不暇暖,照他的话说:国家如此重视新型复合材料,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等待。2006年1月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列入优先发展的68项主题中,新型生物质复合材料与五个领域的5个主题相关联;在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中分别占有一席之地;新近亦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担纲中国木塑行业,执产业牛耳,对刘嘉来说,是性格使然、能力使然、才情使然。

  刘嘉曾揣度一专业友人的名字含有“嫩箨香苞初出林,怀有凌云一寸心”之意,并在多篇文章中引用;我想他一定也“怀有凌云一寸心”。他的“凌云”已示人,即把中国木塑规模做成世界No.1;“寸心”即产业报国。常言道:“上哪个坡,唱哪个歌”。刘嘉在开发“纸浆模塑餐具”和初上京城打拼之时,是万万不可能有此“寸心”的;当他被历史地推上了那个坡便身不由己了;更何况洋务运动以来,产业报国是多少仁人志士难了的夙愿!

  祝愿刘嘉“寸心”报得三春晖!

  刘嘉简历

  刘嘉,男,汉族,1955年2月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双学历;经济师及中教一级教师职称;现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秘书长、木塑复合材料专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少年时代随父亲军队转业到四川雅安,大部时间在雅安读书,1971年因规避“上山下乡”于初中辍学。

  1971年10月在雅安天全硫铁矿参加工作;后先后在雅安钢厂管理处、雅安泗坪机械厂当工人。1977年12月以同等学力获准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高考,被雅安高等师范专科班(历史专业)录取;毕业后分配到航空部川西机器厂职教中心。在职期间又先后考取四川教育学院文史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87年)和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1991-93年)。1990年调动到四川省雅安地区造纸厂,先任厂长助理,1997年被雅安市人民政府任命为该厂副厂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环保新材料的研发组织工作。1998年借调到北京中国食品机械包装协会工作;2000年到全国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替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2004年创建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曾任多个刊物主编。多次应邀参加行业内新项目、新产品评审鉴定及国家有关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专业文章及演讲60余篇/次,担任多个社团组织兼职;2006—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木塑复合材料应用总协调人;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环境资源专家库成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材联合会生态建材分会高级顾问,受聘为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