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维修技师张新
成功的背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马浩钧

  

  重庆卷烟厂2011年维修工技能比武大赛刚刚落下帷幕,名次的归属也尘埃落定。在制丝竞赛组获得冠军的是一个年仅29岁的小伙子,这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关注。他叫张新,参加工作五年,虽然来到制丝车间不长,但是名气却不小。就以本次竞赛为例,在高手如云,面对的对手不乏维修技师却依旧笑傲江湖,一举夺魁,其实在机修组的圈子里早就不足为奇,因为张新早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种子选手,冠军的争夺的有力人选。

  纵观张新的发展历程,刚进入制丝车间,还在实习期的张新就喜欢当尾巴,常常跟在修理工师傅们的身后看他们维修设备。其实从那时他就立志要进入设备组当一名修理工。有了这个奋斗目标,他就自学设备相关知识,陆陆续续针对制丝设备提出了若干相关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其中大多数都合理可行,得到了车间领导的采纳实施,从此张新在领导和职工的心目中树立起了勤学肯钻、善于动脑的良好印象。经过两年的磨砺,张新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到设备组,当上了梦寐以求的修理工。

  而这,仅仅是开始,路的开始,梦的开始。修理工不好当,优秀的修理工不好当,短时间成为优秀的修理工更是不好当。面对陌生的领域,张新发现以前自学的零散的、感性的知识需要重新科学规范的学习,当然这个过程是是艰难的,同时也是长期的。修理工的实习期是一年,对于一般大众而言,算是比较长的时间了;但是对于菜鸟修理工而言,却是非常短的时间,每天都有新东西需要学习。在行内有个说法,培养一个合格的修理工需要3年,因为需要学习理论,实操,更要积累经验,反复的积累经验以达到融会贯通,才能举一反三,成为设备的良医。而张新,打破了这个魔咒。刚开始,他也是满怀激情,工作起来不要命,加班加点是常事,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当然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渐渐地,他发现有些不对劲,吃不好,睡不好,记忆力减退,工作时甚至有些力不从心。他想到他还是实习修理工就这样,以后要从事修理工一辈子,身体吃不消那怎么行啊。哦,欲速则不达,何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想办法克服。于是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张新对我说,从那时他就想到自身的发展要结合企业的发展,他的目标就是在全国烟草行业做得最好,要成为高级技师,要在全国烟机比赛中拿冠军——现在想起来,在本次比武中夺魁只是他前进道路中必经的一站而已,而这只用了不到3年。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拟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执行。首先是提高身体素质,他开玩笑地说那叫“养生”。在没有夜班的前提下,每天10点前休息。第二,创造性的工作,从“打下手”到主动参与再到独当一面最终改良创新设备。第三,坚持每天看书、总结。为此他抱怨说,他家最浪费的就是宽带费,因为常常回家吃饭、看书、睡觉,电脑都没开。所以不用通宵达旦,只需按部就班,关键要持之以恒,定能取得成绩。而事实也是如此,其实在本次技能比武前,大大小小的考试、比赛、比武张新大多数时候是独占鳌头。

  由于工作年限的关系,张新还不能报考技师,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那只是时间问题,如今的张新承包着制丝车间最为关键的切丝(梗)机,特别是在设备服役超过五年,设备零件磨损老化,故障较多,而生产任务紧,张新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排除隐患和高超的维修技能技师排除故障,为生产的正常运行做出了贡献,对张新承包的“一亩二分田”,领导、职工也是除了放心还是放心。张新除了自己的“责任田”,还义务做一些设备组的相关工作,诸如计划总结等,参与到车间的QC攻关及小改小革活动中。我问张新你怎么有这么多时间,他回答说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兴趣和追求。

  是的,追求,持之以恒的追求,符合企业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这就是张新成功的背后的秘密。这成功不关乎年龄、资历,朋友们,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看到这里我们还做的住吗?时光如梭,我们等不起、坐不住,我们要以张新为榜样,早一天去为企业创造价值,早一天为自己打造一份天空,早一天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