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8日,对陈伟鸿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从这一天起,他的头衔不再只是央视著名主持人,还多了一个伟鸿高端教育基金(以下简称“鸿基金”)理事长的身份。
关注慈善模式
能为慈善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是陈伟鸿多年的夙愿。“多年来,我一直思考如何找到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的慈善模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伟鸿表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贫困的命运。”
“鸿基金”是陈伟鸿长期思考和观察的结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世界只为天下大同”的理念,已让陈伟鸿找到了一条慈善“大挪移”之路。
其实,这并不是陈伟鸿第一次涉足未知领域。非财经专业科班出身的他,成就了《对话》这档财经高端栏目,就充分说明了其善于在新领域汲取营养。
今天,陈伟鸿早已走出主持圈,在社会各界都有了较高的声誉和号召力。在主持节目之余,时常参加一些公益慈善活动,也有机会下到贫困地区。“不安分”的他,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解决仅凭一时兴起、并不系统的“输血”现象。
搭建“1+1+1”的平台
“如果能搭建一个平台,让最成功的企业家与贫困地区联姻,岂不是最好的办法?”陈伟鸿反问道。
陈伟鸿的逻辑非常清晰,就是要搭建一个“1+1+1”的平台,让一位知名企业家作为企业指导师,加上一位知名学者作为企业规划师,共同指导和支持一个贫困偏远地区有潜质的项目或有潜质的企业家。三者通过鸿基金这个平台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而教育,正是这个项目的出发点。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或企业家培训的方式,不断扩大平台影响力,促进良性循环。
慈善孵化器
陈伟鸿深知,慈善之路荆棘密布,绝非一己之力所能走通。他选择了一条与其他名人基金有所不同的道路。像李连杰的“壹基金”、王菲的“嫣然基金”等,大多是将募集到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一些专业项目中,而陈伟鸿则希望,鸿基金能建设成为一个“种子基金”,成为支持贫困地区项目的孵化器。
这无疑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更多的企业家积极参与进来,而陈伟鸿选择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作为“鸿基金”的合作伙伴。这一决定现在看来非常合理:利用清华总裁班众多企业家资源,与各地实际项目相结合,能够发挥这些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上的经验优势,对贫困地区的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一点是,也为这些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目前,“爱心巡讲”成为鸿基金的重要系列活动,来自400多所名校的知名学者组成的巡讲师资,和有300多名爱心企业家义工们——比如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共同组成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指导师团队。强大的师资和企业家义工团队,无异于给鸿基金提供了双重保证,使其能够更专业地为当地企业打造“造血工程”。这些专家和企业家的巨大能量挪移到贫困地区,并得到有效整合后,注定将发挥出惊人的势能。
至于为何选择对贫困地区企业家或创业者进行培训,则因陈伟鸿更希望在贫困地区出现优秀企业,如此既可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又可将这些企业家或创业者当作现身说法的案例,启迪更多人加入进来,以此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地进行复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