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美之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公司股东博弈的中国启示(节选)

  □ 韦桂华 著

  转机降临:赚钱天窗,扇扇开启

  尽管陈晓一直自认为是“永乐之父”、“永乐创始人”,其实他并不是永乐电器真正的创始人。永乐电器最早起源于上海南汇县供销社,1994到1996年国转民改制,首位创始人为杨秋平,当时陈晓还只是一名副总经理,排名第四。

  “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零售的真谛就是精打细算。”在家电连锁行业有“铁算盘”之誉的陈晓,进入家电连锁行业比大中的张大中晚14年、比国美的黄光裕晚9年、比苏宁的张近东晚6年。

  第一扇天窗:1985年,三产办,与家电业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陈晓进入街道工厂工作。1985年有一个机会,进入工业局三产办。当时正是彩电热销的时候,需要凭票供应,或者被搭配滞销商品。陈晓将滞销商品销售到外地,然后将彩电销售给市民,一下子将三产办搞火了。这次运作,成为陈晓日后进军家电业的一次试金之旅。

  第二扇天窗:1990年,成立永乐家电批发总公司。

  1990年时,当时的海南汇县商业局将陈晓挖去经营家电,陈晓到任后将原来“南汇县家电批发站”改名为“永乐家电批发总公司”,1993年担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借鸡生蛋,或许是陈晓天生的智慧。

  这一时期,永乐的销售额曾达到18亿元,不过恰逢第一波房地产热潮,公司将资源投入到房地产,到1996年,永乐家电开始陷于困境。年底以杨秋平为首的47人集体离职,带走“永乐”牌子,条件是放弃买断工龄那一笔钱。

  儿时的种种际遇,使得陈晓对财富的渴望被唤醒,这个自认为性格中刚性不足的人,创业的契机竟然是国企永乐倒闭。

  第三扇天窗:1997年,组建上海永乐家用电器联销有限公司。

  杨秋平哪是陈晓的对手,不久便被架空而离去。1997年,上海永乐精品商厦、上海南汇精品商厦、上海永丰房地产开发为主体与陈晓等12个自然人投资600万元共同成立了上海永乐家用电器联销有限公司,业务是批发家用电器,陈晓出资70万元,占11.667%。

  最初机制上的优势,使批发零售兼营的永乐,在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家电市场收获了第一桶金。与此同时,3家法人顾及永乐高负债率,将股权陆续转让给了陈晓等人及职工持股会。1998年起,永乐逐渐放弃批发,开展连锁家电卖场业务,当年实现销售额4亿元,度过了成长中最危险的时代。

  2000年,永乐发动涉及众多商品的价格战,当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在上海家电市场的份额达15%,成为上海家电市场的领跑者。

  2002年,陈晓和北京大中电器,以及青岛亚泰、河南通力等16家中小区域家电连锁企业,合资成立了“中永通泰”家电集中采购公司,以集中采购体现规模效应,但收效甚微。

  到2003年,国美销售额为177.9亿元,门店数为139家;苏宁则为120.9亿元和148家门店。对应永乐的数据为销售额87亿元和门店55家,排名第三。

  第四扇天窗:2005年10月14日,永乐电器在香港上市。

  2005年,永乐踏上了大规模拓展上海以外市场以及海外上市之路,这一动作相比对手已晚一拍。

  2005年,永乐在家门口收购了岌岌可危的灿坤电器,尽管当时的灿坤经营不佳,很多门店的位置不理想,但永乐依然义无返顾。从根本上说,陈晓这一仓促收购,还是为了保住其在上海的地位,否则灿坤很有可能落入国美或者苏宁之手。

  连续的扩张,使陈晓撞上资本的峭壁,要么卖掉公司,要么上市,陈晓选择了后者。

  第五扇天窗:2006年11月12日,国美和永乐合并。

  永乐上市的喜悦还未消退,利润的窘迫就浮上陈晓的眉头。根据永乐2006年中期报告,其2006年上半年的营运利润为零。如果不是陈晓、束为等4位高管自掏腰包回购7家非核心业务公司,让永乐获得一次性特殊收益4159万元,那么,永乐该年上半年的业绩就不是赢利1502万元,而是亏损2657万元。即便如此,净利润依然难看地猛跌89%,让人跌破眼镜。

  2006年7月25日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国美电器与永乐电器正式启动合并。国美以“换股加现金”方式,以1∶3.08的比例置换永乐电器全部股份,并向永乐股东支付4.09亿港元的现金,总对价总额为52.68亿元。这是家电连锁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并购案。

  2006年11月12日,国美和永乐宣布正式合并。2007年1月31日,永乐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正式结束它一年零三个月香港上市的生涯,并成为国美电器的全资子公司。(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