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3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海外购物潮折射出什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最近有报道说,国人大批涌向香港、澳门购买日用品,导致当地市场部分货品紧张、物价上扬,使当地居民开始坐立难安。这种景象虽然畸形,但知道中国国情的人并不难理解。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中国制造”倒挂的现象。国人不仅去港澳购物,还到日本、韩国买茅台酒、中华烟等国货。

  我在美国生活了15年,也不小心卷入这个风潮。我很久没有回国,心里过意不去,每当家里有人来,总是要带些小东西回去送给亲友。可是,随着中国的发展,我越来越发愁:国内的家人总能给我带些美国找不到的东西,比如茶叶。可是,从美国能给家里人带回什么国内没有的呢?总不能让大家总吃什么深海鱼油吧?

  去年夏天小侄来访,给我上了一课。我本想带他到附近的湖里玩帆板,连设备都是免费的,不过有个规矩:上帆板前必须测水性,受试者要穿长衣长裤在水里呆十分钟。小侄仅穿了短裤,显然不合格。于是我就带他去附近店里买一条。走到减价区,见到19.99美元的各色长裤一大堆。我告诉他:“今天我买单,你挑一条下水吧。”他拿起一条惊呼:“天哪,这牌子在国内得上千!”我脑子里迅速计算一下,20美元,换成人民币也就130多块,当叔叔的这好人不做白不做。于是马上告诉他:“多挑几件,算我送你了,衣服、裤子什么都可以。但有一条,我是节俭的人,超过20块我可不管。”就这样,他一会儿挑出一堆衣裤,给我上了堂名牌启蒙课。我算服了:我15年来从来没有穿过超过20块的裤子或衬衫,居然这些东东在国内都是千元上下的名牌!

  这些服装全是“中国制造”,但毕竟牌子还是人家的。返销回去,大概中国会加收关税。这也是应该的,可以理解。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最近。我的茶叶喝完了,过去一直托亲友从国内带,亲友们没少花钱,但带来的质量长短不齐。知情人说,在大陆不认识人,有钱也未必买得到好茶。另外,污染、农药残留物也不可不小心。还是买台湾茶保险,台湾茶叶市场非常规范,一分钱一分货,你用不着是行家,钱花到了,好茶一定有,且无污染、农药的忧虑。

  我一听就知道他言之有理。上次弟弟给我带来多种茶叶,最好的两种都是台湾产的。春节后到中国城的超市仔细打量,居然也发现了这种台湾牌子的茶叶,100克的包装,仅卖5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到40块钱。我心里嘀咕:这么便宜的茶能喝吗?回家一冲,绝对及格,而且比许多亲友带来的茶要好!兴奋之余,上国内的购物网搜了一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同样的牌子,同样的包装,国内要卖100元!

  要知道,在美国的中国人居住分散,市场份额有限,赚他们的钱不容易。更不用说,美国的人均GDP 是中国的11倍,人家收入高、购买力强,这种小众产品,价格就更高了。台湾的茶叶,到大陆销售也进关,到美国也进关,关税绝对不是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中国人的中等收入比美国白人还略高,估计比普通中国人的中等收入至少高出十几倍。怎么他们就炒不高这小罐茶叶的价格呢?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越来越不了解中国国情了。看来,百物腾贵,并不在于货源的成本。那么,高价卖出来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市场机制又是怎么调节的?这个谜团,还是留给国内的各路方家去解开吧。

  (摘自《国际在线》文/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