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龙水晶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兆娥,用惊人的毅力、执着的追求、天使般的善良和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心灵,塑造了新一代成功女企业家的美好形象,也为历史留下一段传奇的佳话。
技术能手转行创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大部分人固守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常引以骄傲和荣耀。当时,在东海县105矿上班的吴兆娥,作为矿上的技术能手,是厂领导眼中的红人,也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1988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兆娥从朋友那里得知,东海有着丰富的水晶自然资源,可由于历史的原因,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企业。一个创业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闪动,最后她决定:丢掉端了20年的铁饭碗,自谋创业之路。于是,她毅然瞒着家人向矿厂办理了停薪留职。但这一决定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受到了亲戚、朋友,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不解。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啊,吴兆娥只能靠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00元钱,开始艰难的创业。首先她把自己家里的几间瓦房腾出来做厂房,借钱又买了几台加工水晶的机器,接着招来了村里几个聪慧的姑娘、媳妇,然后就手把手的开始教她们水晶切割、研磨、抛光、穿线等全套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道道工序的打磨,很快,一串串精致、纯色的水晶项链就在她细心的指导下做出来了。然而,看着大量的珠珠串成一件件成品,而且越积越多,销售可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吴兆娥想到:城里的人有钱又爱美,找找城里的亲戚兴许能帮帮忙代销,卖出去再继续扩大加工。可是,亲戚们压根儿就没看得起这小小的链珠能成什么气候,一口回绝了她。
“那时,我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要继续生产加工水晶,还要想办法找开并不看好的销路,而这些我没有一点儿经验。而流动资金极少,成了最大的制约,面对困难重重,真想打退堂鼓。可我又一想,既然干了,就得干出点儿名堂,我从小就对任何事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今天,当吴兆娥向记者讲起创业之初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就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吴兆娥鼓足勇气径直跑到张家港里找了一位老熟人,推荐到一个展销会上试销刚生产出来的水晶产品。
这次商海上的出师告捷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随后,她带领工厂20多名职工,凭着一股子干劲和韧性,开始了她不凡的创业历程。
小水晶创造千万元资产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代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妇联邀请吴兆娥去怀柔出席会议。当她赶到展销会场时,会议已经是第三天了,大家对其他展销品已经熟视无睹了。而她刚把自己带来的两大包水晶打开,立即引来各种肤色女性朋友的关注,大家一下将她团团围住。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和一股子让她放得开的机敏,她不停地向大家展示、不停地讲解,口若悬河、语出珠玑,赢得了在场所有嘉宾的青睐。她的摊位前从早到晚,黑压压的人群挤成一片,忙得她水顾不上喝,饭顾不上吃,会议尚未结束,带去的水晶都销售一空。
从那时起,吴兆娥的水晶生意仿佛如虎添翼,她走南闯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顺手,生意一直拓展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使她的水晶产品提高一个档次,她把眼光伸向水晶工艺品的加工,专门从扬州等地聘请了高级雕刻师。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她相继推出“九九归一”、“普天同庆”,“五龙戏珠”等水晶雕刻工艺,一时之间被港澳客商抢购一空,也引来大批国内外大客户的订单。产品的多元化也为她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目前,海龙公司生产的产品涵盖了首饰类、保健类、观赏类、礼品类等系列300余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
(摘自《中国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