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报尚未完全公布,但从已公布的近九成公司情况来看,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正在成为上市公司业绩下降的最大元凶。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因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拖累导致亏损。
□ 徐岚
虽然年报尚未完全公布,但从已公布的近九成公司情况来看,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正在成为上市公司 业绩下降的最大元凶。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因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拖累导致亏损。
与此同时,另外两项影响业绩波动的“隐形炸弹”也在隐隐发出警报。通胀压力推动上市公司存货量再创新高,曾经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去库存”现象可能再度出现;而紧缩压力下赊销盛行,非金融行业的应收账款创出了近三年来的新高,宏观风险下应收账款拖欠正在成为拖垮企业资金链的重要一环。
原材料价格疯狂上涨
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宁夏恒力。宁夏恒力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亏损高达5385.66万元,折合每股亏损0.278元,同比下降1190%,成为现阶段当之无愧的“亏损王”。宁夏恒力将巨亏归结于两因素,一方面2010年金属制品行业产能不断增加,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另一方面,公司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加重了成本负担。宁夏恒力主要生产和销售钢丝绳、钢绞线等金属制品,无法弥补营业利润的亏损,金属回收在宁夏恒力去年营业收入中占比仅占27%左右。
宁夏恒力只是上市公司中较突出的代表。可以说,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可以说是上市公司业绩 或下降或亏损的最大“元凶”。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漫天要价,使得中国钢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中国企业在对原料上涨的抗争中几乎可以说是束手无策。长期稳定的定价机制谈判越来越艰难,年度长协价机制或成历史。作为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改变长协定价机制对国内钢企影响最直接也最明显,短期市场行情波动将影响钢铁以及铁矿石的价格预期,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这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
面对国际矿商的提价要求,中国钢企正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据国信证券测算,2010年我国生铁产量在6.1亿吨左右,其中60%由进口铁矿石生产,而进口铁矿石中又有40%左右是长期协议矿。
平均人力成本上涨24%
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上涨也是上市公司躲不开的关键词。去年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职工工资的提高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贸易加工企业感到压力比较大。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受到冲击的已不仅仅只是中小企业,许多行业领军企业也开始受此困扰,劳动力成本增加影响盈利表现,已经让不少上市公司开始叫苦不迭。
最直观来看,根据巨灵金融服务平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2010年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了24%;将这个数据深挖下去,用工成本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长,直接影响到了上市公司2010年的业绩。总体来看,上市公司2010年经营管理的三项费用均有所上升,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3%、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4%、财务费用同比增长6%。
毫无疑问,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影响最大。高金食品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9.81亿元,同比增加21.42%,然而净利润却亏损2046.96万元,同比大降387.63%。高金食品在年报中坦言,2010年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屠宰行业处于不景气状态,加上财务费用、人工工资较上年增加较大等因素导致2010年全年业绩亏损。
部分上市公司被迫转型
随着原材料成本上升,上市公司纷纷琢磨着如何转嫁成本。
而人力成本的上升则直接促使上市公司谋求转型。一些上市公司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剥离低端制造资产,转而投资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产业,或毛利率更高的资源型行业;一些公司则加大了自主研发的力度,或提高产品附加值;还有一些公司则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效率。分析人士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外在压力,将迫使企业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制造业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抵御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
从客观上看,这种转型也为部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企业虽然构成利空,但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提高,部分消费类上市公司则将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机器代替人工”的趋势,将给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机械设备行业带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