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成都一品天下大街 四川荣昌商会办公室
人物:杨正宽(副会长)、邓少明(秘书长)
企业需要抱团求发展,通过商会,企业能更好抓住商机,也可为家乡引进更多资金和资源。
——康利华
□ 本报记者 高凡
“四川荣昌商会搞得不错,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当提起四川荣昌商会,常听到一些商会人士这样的评价。好评究竟源于什么?是否能从中发现一些利于中小商会发展的经验?于是,这个县级商会也引起了我们的采访兴趣。
3月1日,当本报记者按照之前约好的时间,走进四川荣昌商会的办公室时,邓少明秘书长已经如约而至。随后,杨正宽副会长也闻讯赶来。在一阵阵铁观音的馥香中,我们开始了对荣昌商会的探究。
“那是他们太谦虚啦!”听闻其他商会对本商会的褒奖,杨正宽副会长笑笑说道,“不过,我们商会的人缘好、朋友多这倒是事实。”
据杨介绍,3年前,被誉为“成渝城乡改革试验区”产物之一的四川荣昌商会在成都锦江宾馆隆重成立。
“在商会成立大会上,康利华会长曾说过,企业需要抱团求发展,通过商会,企业能更好抓住商机,也可为家乡引进更多资金和资源。因此,我们商会十分注重与其他商会和政府之间的友好交流,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说到这里,杨正宽副会长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重庆市政府驻川办的一位领导来商会谈事,事毕已是中午。“我邀请他去附近的红杏酒家吃饭,他却摇摇头说,‘去吃碗重庆小面吧,我都想了好久了’。”后来两人还真就去了街边的一家重庆小面馆,解了思乡之情。杨说,这虽是件小事,却反映出商会和政府工作人员在浓厚乡情的牵系下,在双方长期的沟通交流中,累积起来的真诚与信任。
“与许多兄弟商会之间,我们也是很好的伙伴或盟友关系。”杨正宽副会长说,“不久前,我们发起成立的西部商会联盟(本报曾作报道),就是为了团结更多的商会朋友,搭建一个更宽广的平台。”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人缘,在合法的前提下,该商会帮助很多会员企业解决了不少的困难。据邓少明秘书长介绍,前不久,由于拆迁纠纷,一家新入会的企业在成都双流的厂区遭到了利益相对方上百人的围攻、打砸,得知情况后,商会秘书处紧急动员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资源,在舆论上和法律上对该企业进行帮助和协调,让双方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目前,该企业的拆迁赔偿纠纷已经初步解决。
“当然,良好人缘带来的好处,更多的是对商业信息和商业利益的交流、整合,不少企业因此受益,一些企业还直接地获得订单和项目。”邓少明秘书长表示,在商会内部,由于相互之间的了解,成员之间合作的力度和广度更加深入。
政企沟通、项目交流、桥梁搭建……除了在商会外围为会员搭建好各类平台,对商会内部的互助合作,四川荣昌商会也不遗余力。“我们商会源于老乡会,商会与会员之间没有上下级之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当好会员的‘服务员’和‘勤务兵’。”邓说。
据邓介绍,最近商会有件大喜事,在该商会副会长、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蓝逢辉的带领和多方努力之下,经过长期筹备,由蓝逢辉担任董事长的四川川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于前不久成立了。“这对商会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投资公司成立后,商会可以为投资公司提供优良的项目信息,而投资公司不仅可以为商会运营提供费用支撑,还能让股东会员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这也是‘好人缘’带来的成果吧!”
记者感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在与四川荣昌商会管理层的接触中,透过点滴实绩,本报记者感受到的是,他们为会员服务搭桥助其发展壮大、为家乡招商引资助其经济腾飞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这些付出,换来的正是商会的“好人缘”。在3月26日四川荣昌商会举办了成立三周年庆典活动,本报记者也应邀出席。高朋满座、热烈融洽的会场,也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而“好人缘”换来的又是什么?答案正如荣昌县委副书记张潮沂在当天活动上的发言中所说,“商会事业阔步前进,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荣昌籍在蓉人士聚力聚气、聚财聚德的重要平台和‘精神家园’。商会的出色表现及可喜的业绩,为家乡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