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默 田华 本报记者 何沙洲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达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每人每年2.5至3.3瓶的水平。
我们为什么对输液如此青睐?在我们的思维观念中究竟有多少关于输液的误区?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输液?
“输液万能”有误区
输液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但许多患者却把输液作为治疗的首选。无论大病小病甚至无病,都喜欢让医生为其输液,如感冒输液、创伤输液、酒后输液、拉肚子输液等。成都军区总医院专家分析了人们的几种误区:
误区一:输液治病好得快。很多患者到医院看病,不管得什么病,都习惯性地要求医生输液,原因是“输液好得快”。某部机关干部张某可谓医院常客,不管发烧、腹泻还是头痛脑热,都要到医院吊几瓶药水。每次医生让他选择吃药或打针,他都不乐意:“打针疼,吃药好得慢而且挺麻烦,还是输液好得快!”
误区二:酒后输液。有的人把输液当“法宝”,即使身体没病,仅仅是喝多了酒也要求输液。一次,急诊科张医生接诊了一名酒气熏天的男子。其家人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赶紧输液”。当看到张医生没有给男子输液时,其家人十分不满。医生反映,如今像这样因喝酒而来输液的人较多,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输液可以醒酒,至少可以让饮酒者“不那么难受”。
误区三:输液防病。有的人把输液当作防病手段,盲目进行输液。老张是一名退休工人,他在和同事闲聊时得知输液可防脑血栓,就要求医生给他输一些活血化淤、抗氧化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当医生不同意他的要求时,老张说:“像我这把年纪,有病要治病,没病也要打打吊瓶防病啊!”
误区四:输液补充营养。某部士官小张,每次跑5公里越野前,都喜欢到卫生队输一瓶补充能量的营养液。实在没有时间输液,他也要拿瓶葡萄糖直接喝掉。
过度输液危害大
专家提醒,输液并非万能,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危害一: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另外,药液渗出血管会引起局部肿痛;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
危害二: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有一定防御能力,如果大小病都输液,会增强人体耐药性,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便降低了人体自身免疫力。
危害三:可能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输液大多使用抗生素,而输入抗生素会产生不良反应,长期输液可能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伤。
危害四:存在较大风险。输液前未做无菌化处理,输液中出现不良反应,输液溶液的浓度不当,输液速度过快等,都可能给人体带来危险。如输液出现不良反应时,病人轻则出现一些皮疹,重则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危害五:导致人体菌群失调。输液使用的抗菌素,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给以后治疗带来不良后果。
“对症输液”保健康
如何走出盲目输液的误区?成都军区总医院专家、呼吸内科医生连亨宁提醒:“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要了解“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学常识。以感冒为例,一般一周左右即可康复,不需要输液,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或通过口服抗感冒药物进行治疗。当然,如果感冒者症状较重,如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时,就应当由专科医生诊断,看是否需要输液。
消化内科医生沈才飞认为:“酒后‘打吊针’,多数没必要。”
要消除输液好得快、能防病、能解酒等认识误区。如酒后“打吊针”,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除非患者酒精中毒或昏迷;如一般性的跌打损伤,用传统的外敷内服给药方法比输液效果更好;如拉肚子,只有患者出现脱水时才需要输液;再比如输液防脑血栓,那是不太可能的,科学的办法是遵照医嘱吃降压药控制血压,那才是较好的办法。
专家说法
急诊科主任徐贵森:“输液要去正规医院”,一定要掌握科学用药的方法,能口服的尽量口服,不要输液。尤其要注意,不要轻易输抗生素和激素。另外,在必须输液的情况下,尽量去条件较好的正规医院,不要随意去小诊所。
呼吸内科主任肖贞良:“三种情况才需要输液”,患者吞咽困难,又没有办法注射肌肉针时;患者存在严重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时;病情危重,药物在体内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浓度时。如果不是这三种情况,建议您最好不用或少用输液这种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