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药品招标 规模门槛考验四川药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首试“双信封”

  目前正在四川进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将在3月底公布招标结果,不少药企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考评成绩。业内人士认为,按照现行的评比标准,四川多数药企恐难中标。而一旦流标,药企将丧失很大一块市场,这是对220余家四川药企的一次大考,企业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去年12月9日,国家将基本药物招标机构确定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大力提倡各地执行“双信封”制度。药企进行公开投标后,经过多轮审核最终才会确定中标与否。“按照现行的评比标准,四川多数药企恐难中标。”四川一位药企投标负责人说,一旦流标,药企将丧失很大一块市场,企业的危机感越来越强。

  这两天,四川天府医药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天府医药促进中心”)正忙着采集川产优势潜力品种数据,撰写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争取在药品招标、技改项目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发挥作用。3月4日,该中心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四川不少药品品种在全国举足轻重,但因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现有环境下,单品种优势无法体现,特别是在近期各地出台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方案中,对于企业规模的评比重于品种规模,这对川企极为不利。

  

  规模小 难过关

  多数药企难享医改大蛋糕

  

  “这是四川首次采取‘双信封’制度进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前述天府医药促进中心研究员说,企业同时投两份标书,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到商务标书评审。这等于是直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前述药企投标负责人说,以往,他们在一个省通常要投标20多次,如今已大大减少,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国内众多的医药大佬相比,四川药企规模普遍较小,尽管单品种做得不错,但依然难中标。”

  记者注意到,按照《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试行)》技术评审体系,评审组将从企业资质认证、质量类型、生产规模、销售额和行业排名等方面对投标药企打分,其中客观指标88分,主观指标12分。“在客观指标中的‘行业排名’一项指标就占了12分,但这正是四川药企的短处。”一位曾参与投标的药企营销负责人说,该项指标以国家工信部公布的2009年化学药或中成药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序为依据进行评价,第一名得12分,每后排一名少得0.05分。据公开资料,四川目前有220余家药企,生产基本药物者居多,虽然川企在其他指标上与竞争对手尚可一比,但规模普遍较小,仅科伦药业、地奥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进入了全国医药百强。

  “5分的差距足以将一个药企挡在招标门外。”一位医药界人士告诉记者。

  

  药企内忧外患

  行业或掀起大规模重组

  

  新的游戏规则让众多四川药企老板忧心忡忡。“‘双信封’制度将众多规模小、技术一般的药企挡在门外,他们将丧失一大块市场。”前述四川不愿具名的药企投标负责人说,基本药物消费量大、市场广,因而是众多厂商的必争之地,未中标的企业只能走零售市场,但这一块还需零售商配合,难以支撑药企的业绩。

  另一面,受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的影响,药企生产成本呈上涨态势。“随着国外药企的进入,医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该负责人说,随着新制度的推进,整个行业将掀起大规模重组,一批中小药企将消失。新的制度实则是倒逼药品生产企业不断开发原研药,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平。

  不过,在前述曾参与投标的药企营销负责人看来,新的游戏规则将直接冲击药品商业公司。“通常基本药物在商业公司中占比较高,这一块市场被抢走后,对商业公司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告诉记者,不少药企并非只生产基本药物,即便是基本药物没中标,生产企业可以生产非基本药品,但商业公司则没有太多选择。(商 城)

  

  名词诠释

  药品招标“双信封”

  

  药物招标“双信封”招标制度,是在编制标书时要求分别编制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企业同时投两份标书。   

  经济技术标书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以及GMP(GSP)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审,保证基本药物质量。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书评审,商务标书评审由价格最低者中标。(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