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二个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精彩纷呈的一页。进入“十一五”以来,山东兖矿集团公司抓住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要求,发挥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积极实施大集团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兖矿特色的发展之路。
经济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预计实现煤炭产量6839万吨,销售收入600亿元,利润总额80亿元,年末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39%,130.59%,93.05%,124.68%。集团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煤炭工业化道路。煤炭生产连续攻克25项世界井工煤矿开采业难题,创造出世界领先的综采放顶煤技术;扎实推进“三零工程”,将兖矿煤万吨含杂率降到1公斤以下,获煤炭质量最高奖——国家银质奖;先后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煤泥、粉煤灰、煤矸石循环利用基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费托合成煤制油技术研发中心;以焦炉废气和高硫煤为原料的、以自主产权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煤化工基地;以绿色电力为基础的电解铝深加工基地;以首家出口自主产权技术为主导的煤炭和化工成套设备制造基地,构架起“责任型、创新型、和谐型”的发展模式,被最先推为“中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以来,集团公司从可持续发展出发,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煤基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优势产业领域专心研发并直接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为推动优势产业实现超常规跨越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2005-2009年总投资247亿元,加快发展了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主导产业。近年来,在煤化工领域成功开发出水煤浆气化技术、低压羰基醋酸合成技术、粉煤气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低热值流化床燃烧发电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同时,作为世界上惟一同时拥有水煤浆气化和粉煤气化技术的企业,其中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燃气发电联产甲醇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等3项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1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际化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利用企业品牌和信誉优势,加大资本运营力度,利用资本市场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2009年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公司100%股权,获得煤炭资源16亿吨;与澳大利亚铝土矿资源公司(BRL公司)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完成了该公司8.5%的股权收购,参与西澳优质铝土资源开发;截至2010年上半年,兖矿集团已经获得2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综合授信1909亿元,为集团公司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集团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2006-2009年科技投入50.63亿元,先后完成重点科技成果456项,通过上级鉴定技术成果153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11项。获上级科技进步奖404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6项次。完成专利申请208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获得授权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多项专利技术实现对外转让,累计获得技术贸易收入近3亿元,主导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在“十五”完成三项国家“863计划”项目的基础上,又承担了六项国家“863计划”科研课题;“综采放顶煤技术”、“煤炭液化及煤化工”被省政府确定为“泰山学者”岗位;兖矿集团被省科技厅、国资委和总工会联合确定为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改革成果职工共享。兴企报国,立业为民,每年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上交税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都交出优秀答卷,发挥了国有企业在富民强国中的主力军作用。每每公益活动,乐善好施的兖矿人总是慷慨解囊,企业的年社会贡献额达148亿元,社会贡献率在26%以上。兖矿人忠诚使命,同心尽力呵护蓝天碧水,紧盯全球业界最头疼的化工排放等一系列难题上劈出一条自己的路,大笔描绘出一幅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画卷——高硫煤气化制甲醇;所产生的CO2转换成醋酸原料;99.5%以上的H2S转换成硫磺;化工废渣零排放全部复用;废水零排放90%以上闭路循环利用;废气粉尘强制回收降至30mg/m3以下,远远低于50mg/m3的国家标准;余热联产发电,使矿区第二套环保电力系统脱颖而出。该基地一期工程产能60万吨醋酸,170万吨甲醇,年消耗高硫煤1800多万吨。至此,当地一直被冷落的10亿吨高硫煤转眼间变成香饽饽。兖州矿区因高硫薄煤层的开发延长服务年限25年。
(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