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着力于企业自主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一项新的战略决策,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企业对市场最了解,对产品与技术的创新需求最敏感,创新的冲动最强烈,这是创新体系中的其他任何成员都无法比拟的。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之具有创新的动力;只有先人一步,创造出更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使企业始终面临不断创新的压力;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高人一招,才能占胜对手。与大学、科研院所相比,企业对市场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最了解,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及市场运作的能力最强,因此,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必须主要依靠企业和企业家。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总体上有所增强,但仍然有相当多的企业在较短时期内还不可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有特殊意义,不但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现实选择,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有人担心,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会不会使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边缘化。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恰恰相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也有利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发展,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应当看到,产学研合作既是一个产学研三方互动的过程,又是一个产学研三方共赢的过程。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最主要的使命是通过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引导和支持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政府投入要从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为主转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为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改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引导创投公司对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给予更大关注。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可引进,但企业的创新能力只能内生。在内部,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和科技人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往往开发了一个新产品,还没有收回成本就被大量仿制。必须进一步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随着国际产业竞争重点的转移,标准的作用日益凸显,“得标准者得天下”。要进一步重视标准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争取使我国企业在标准问题上有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