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自己的心灵生态、自然生态、艺术生态理想,30余年来,朱仁民将几千万的资金投入在艺术公益事业之中,作为艺术家、设计师,他选择的慈善方式是创建艺术公益机构,有钱就建,自己不留任何的资产。他至今没有自己的住宅,几十年如一日睡在自己办公室的行军床上。而朱仁民的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也一直住着破旧的房子,直到2006年10月,在朱仁民再三劝说下,他84岁的母亲,国画家潘天寿的长女才肯住进购买的新房。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舅舅潘公凯对外甥朱仁民的评价是,“他从大师家中走出,深深地沉入大海几十年,超乎寻常的艺术追求、生活磨难以及他高度的艺术悟性,使他的作品在中国艺坛上显得格外的神秘、独立、豪迈、精湛。同时我们在其文学、禅宗、建筑、景观、绘画、雕塑等姐妹艺术作品中看到他全方位的造诣、修养和自信。他身在艺术圈却远离世俗的纷争;他非科班出生,却努力在艺术的深层中体味求索。他从苦难中过来、病瘫中站起、淡薄名利、坚忍不拔地做着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作品 ……”
在社会转型期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令人担忧的是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泛滥横行。当一个艺术家想凭自己那世上其他文人都难以承受的承受力,凭上苍给的全方位艺术感悟力,凭血液中去除不了的炎黄子孙的奋斗力,在生态和谐、人文和谐的道路中,以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来检验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往往会碰到曲解、麻木和中伤。
但朱仁民坚信,以艺术作品的形式为载体,以自然生态为目标,它们会把他的人生轨迹永远传递。这是历史上文化人难以做到的一种形式,它必须承受所有的苦难、辛酸、委屈、孤独,它必须具备坚忍不拔、豪情万丈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市场与经营、艺术与哲学的综合掌控能力和建筑绘画、雕塑景观全方位的艺术创造能力。慈悲跟孤独有什么关系,这条路,朱仁民早已认定!
在这个时代,朱仁民用他的思想与品格创造艺术、创办艺术公益机构的创举及给时代留下的深深印迹,比他的前辈更有其伟大之处,从而也让我们相信他那高尚、纯粹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最终会让所有世人在他的作品之前致以崇高的敬礼,那是对大国文化的敬礼。
朱仁民的艺术作品始终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大国的气度和风格。在他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反映出一种中国哲学精神。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思想和精髓,在朱仁民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展现。作为一个慈善家时,他的生活和实践又反映了一个文化人、一个艺术家、一个浙商对人世的关怀。他的性格、品格和胸怀,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
岁月不宽宏,与共和国同龄的朱仁民已年过花甲。现任杭州潘天寿艺术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文化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的他依然忙碌着。这位被称作中国“裸建”第一人的浙商,他所划出的文人轨迹,相信会给商界提供一些有关价值取向的深刻而宝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