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矿,地面职工想到井下工作的多,外单位要求调矿上来的多,给诱人薪水‘挖人’不为所动的多。”走进位于鲁西南孟子故里、建成投产21年的兖矿集团东滩矿,除了宽阔的马路、漂亮的绿地、清新的空气、错落有致的厂房、高高耸立的井塔、排列有序的私家车,看到最多的是上班精神抖擞、下班面带微笑的职工,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话语。
重才:让数据和例证说话
近年来,该矿以“储备第一资源,培养矿井特色人才”为总目标,一手抓高层次人才的开发,一手抓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重才、扶才、不屈才,让矿井发展有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置身800米井下,国内最先进的600万吨自动化信息化综放工作面,身着藏青色洁净工作服的职工正在操纵机械,轻轻一点按钮,五架一组的综采支架缓缓升起;掘进迎头,综掘机如威武的战车,突突旋进的机头展示着如哗哗煤流的豪情……
随着各类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人才对矿井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综采工区职工自行研制的风动采煤机加油泵,比德国艾克夫生产的加油泵提高工效5倍;综机安装工区职工采用增加掩护支架方式,减少三分之二单体改支量,增加了调架空间和支护强度;运转工区职工创新的主井提升机防过装程序优化、副井励磁控制方式改造,消除了设备重大隐患。
据悉,东滩矿在2010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专利3项;获上级科技成果奖30项,获奖数量及档次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人才已成为矿井前进征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扶才:“接地气”才有生命力
重才更要扶才,为人才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发展的空间,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良方。
从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普通职工到兖矿集团“首席技师”,掘进一区采掘电钳工宋桂富有自己的体会:“2007年开始,我所在工作面陆续引进了移动矸石仓、扒渣机、液压掘进钻车等全新设备,机器维护与检修都需要学习,多亏矿上的专业培训和‘一对一’指导,使我在最短时间内把液压掘进钻车经常出现的故障及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件摸清吃透。要不,我这40岁的人脱了鞋也赶不上趟啊!”
近年来,有10万人次参加了各种劳动竞赛活动,不仅推动了矿井发展,同时也为职工施展才华、谋求发展提供了舞台:“孙汝刚工作面撤除预留通风道工艺”等4项实名操作法、掘进一区712队王伟班等6个创新示范岗、魏秀标等25名优秀岗位能手受到上级命名表彰,16个单位(班组)荣获全总、省总、省煤炭系统、市总“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矿优秀安全班组”、“工人先锋号”、“金牌班组”称号。
不屈才:给优秀者更多空间
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报酬已成为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一杆秤。但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事业与成就事业的环境,该矿始终恪守的观点就是:给优秀者更多空间,扶才还要不屈才。
先后杜绝72次事故发生,所在检修一班组连续90个月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工区连续7年实现安全生产,这是综掘二区检修工万福志担任兼职群监员7年来无私付出的回报。2010年,万福志获得“全国煤矿十佳群监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成为矿井建成21年第一个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台的普通工人。
“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不干则已干就干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是仅有技校学历、40岁的机电“大拿”刘峰,在2010年7月被破格提拔为综掘一区机电副区长后常常对工友们说的话。近年来,该矿为96名青年技术骨干设立管理岗位,聘任专业职务200多人,4名同志通过公司副处级以上管理人员竞聘得到重用。
让更多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良好的用人举措助推了矿井安全高效发展,截至2月19日,该矿累计安全生产原煤3549万吨。矿井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质量奖和“双十佳”矿井、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第六届中国企业教育培训创新成果金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现场管理样板企业等荣誉称号。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