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李宁:体育品牌转型的“探路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当众多的晋江品牌奋起直追的时候,中国体育市场终于进入了真正的战国时代,烽火弥漫,硝烟四起。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李宁也恰恰触摸到了品牌的天花板。与对手们不同,李宁没有学习的对象,只能自己去寻路。如何变革是李宁最大的难题,而李宁一直在前进中求变,寻求品牌与市场的突破。是进军乒球、网羽还是90后,抑或是房地产!

  □ 刘致远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们告别了2010,距离李宁换标,已是半年。

  再次写下了有关李宁的标题,缘于两个小插曲:2010年12月底,非凡中国收购李宁30%股权案没有通过审批,同时受2011年订单下降的影响,李宁的股票香港剧跌,至1月下旬,李宁市值一月内蒸发50亿以上,与上升势头强劲的安踏差距加大。随之而来的口诛笔伐络绎不绝,畸形、困境、滑铁卢纷纷与李宁挂上了钩。另一个插曲,某天下班后,与公司品牌总监一道回家,谈及李宁的品牌,他第一个观点就是,李宁开始做90后的品牌重塑,对我们70和80后而言,在情感上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诚然,无论是市场真实数据还是品牌专家心理概念中,李宁的下滑显得那么的明显。

  然而笔者却不愿意像以往,再做一次李宁的批判者,尽管李宁半年以来的种种表现,似乎可以让笔者可以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炫耀自己的前瞻。可经过半年的观察和对体育品牌市场的再次思考,我更愿意转换自己的阵营。

  首先想说的是,用股市的表现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是最最不靠谱的事情。股价的波动,更多是资本市场博弈中的一种表象,而非一家企业实质性的反应。李宁在香港的第一轮下挫源于非凡中国的收购方案没有通过审批,而引发了剧烈的震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宁在地产方面的布局并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或许下一轮的资本运作中,李宁就可以成功将地产的资源及概念转换进来。

  回过头再转到体育品牌,2011年第二季度,李宁牌服装产品、鞋产品订货数量同比分别下降了7%、8%,总订单金额与2010年同期持平,这是导致李宁股价下跌的另一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宁产品的平均零售价格上涨均超过8%。据李宁公司公告估算,其2010年销售额约为97.93亿元,2011年的销售额大致会与2010年持平,加上李宁计划整合500家门店,单从数字上来看,李宁的利润率应该是增长而非下降。

  李宁被争论最多的还是换标事件与消费者定位。半年前,李宁耗资巨大,改换LOGO标识和slogan,我们熟悉的一切皆有可能,也变成了让人感觉似乎有些别扭的“MaketheChange”,目标直指90后。意欲抢先一步,占领未来的消费大军。半年的转换,李宁的收获并不很多。甚至有业内朋友在微博中写道:属于李宁的年代,过去了。

  在经过半年的思考与观察,笔者的看法,却有了另外的变化,或许是对李宁的品牌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中国的体育品牌当中,李宁无疑是一个领跑者。与晋江的集群效应不同,李宁从诞生伊始,就因为创始人的独特身份,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认知。而李宁在中国体育品牌前行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品牌形象,第一次改变订货形式,第一次在订货会上有所突破,第一次赞助国外运动员,更重要的是,李宁第一个实现了公司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了职业经理人制……

  在全球的体育品牌领域,有个不争的事实。人人都知道彼岸在何方,耐克与阿迪达斯是毫无争议的老大,他们就是所有品牌学习和追赶的目标。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品牌终极目标在哪里,但是要走到胜利的彼岸,却是茫然一片。而李宁就是在风雨泥泞中当中第一个趟出那条道路的人,在中国体育品牌的前十多年,李宁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探路者。

  人物链接

  李宁:自我突破中继续寻找  

  不论结局如何,李宁的长年探索,在自我突破中寻找下一个方向,这种品质,这种积极求变的性格以及大胆转变的魄力,才是李宁在蓝海中搏击出的宝贵财富。这种近乎本能的素质,必将为李宁带来与众不同的气质和能力。笔者有理由相信,假如有不可预知的剧变产生,李宁的求生与存活能力,一定是第一位的。李宁的品牌竞争力,依然强劲有力。不断的探索精神,赋予了李宁品牌更加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