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潜水”地产大佬张玉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编者按 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的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良,是与王石、郁亮一样的房地产重量级人物。郁亮在去年评价绿地发展模式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万科赚了很多战术的钱,绿地则赚了很多战略的钱。”

  □ 陈哲 李世兵

  

  继2008、2009年住宅销售收入仅次于万科后,绿地集团在2010年再次进入中国住宅销售收入前三的位置。

  很难简单地归纳这只神秘大鳄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但在过去几年突飞猛进的生长中,绿地显得章法十足。

  

  “潜水”的大佬

  

  2010年,绿地在住宅销售收入上排名第三,如果把商业部门计算进去,总量应该在700亿元,在销售收入和面积两个指标上都仅次于万科。如果再把能源加进去,销售收入达到1300亿元,已经是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公司中的老大。

  2011年,绿地在房地产业务上的计划是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集团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绿地“掌门人”张玉良说:“光房地产业务,可能今年就基本接近万科的水平了。我们的信心在于绿地两个方面的优势。”

  2010年,绿地的净资产回报率达到30%,超过了万科。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绿地都以万科为榜样,学习万科的管理、创新和标准化。绿地目前业已进入45个城市,今年还会进入10—15个城市,这方面与万科差不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在土地获取模式、产品开发结构等商业模式上又与万科有所不同。

  与此同时,绿地还在推广商业产品的标准化,在不同层级的城市配备不同规模的酒店、办公楼和商场。“基本上我们的酒店、商场是自己持有,办公楼会根据当地需求做一部分的出售。”张玉良说。

  “我们目前在全国有超过11幢超过300米的高楼,这个品牌知名度是其他的国内商业地产商达不到的。而这些商业地产的竞争力很高,得益于我一开始就与世界顶级的设计师合作。”

  郁亮在去年评价绿地发展模式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万科赚了很多战术的钱,绿地则赚了很多战略的钱。”这句话张玉良听起来很享受。

  毫无疑问,万科在股份制改革、住宅产品标准化、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率先耕耘,早已在业界树立标杆。但郁亮的上述表态,肯定了张玉良在大方向上的独到之处。

  

  品尝多元化的奶酪

  

  “企业做大了,应该考虑适度多元化发展,单一主业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低。”张玉良说。张玉良认为,仅靠一个产业做到营收500亿甚至1000亿的企业稳定性很差。需要找到一个与之相平衡的产业来相互呼应。

  2008年房地产调控,“绿地也困难,但比单纯做房地产小很多,因为有其他产业的现金流。”张玉良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绿地拿地频繁,成为极少数“抄底”成功的企业。“我们2008年底就开始有大量资金流入,因为银行对能源产业的松闸比地产要早。”

  能源产业现金流丰富、增长速度快,2008年绿地的能源盘子还不到100亿,2010年,绿地已经接近400亿,并拥有了7座煤矿,年产能超过1100万吨。

  在张玉良的宏大目标里,绿地旗下金融板块控股的银行资产规模将在5年内达到5000亿的规模。

  

  创新是绿地的重大课题

  

  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绿地为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张玉良认为,动力在于企业创新,“绿地最近几年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与企业持续创新紧密相连”,张玉良认为,在现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创新应该是一个重大课题,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适应变化性的创新,二技术创新,三是盈利模式的创新,“当然,这一切亦离不开产品和管理意识”。

  在中国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中,绿地是少有的仍未上市的大企业,“我认为绿地最终可能要上市,但何时上市,目前仍然没有准确的时间表”。张玉良说,企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发展,上市只是发展的一个方式,并非一定要通过上市才能发展,不同企业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发展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