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芯竹
目前,有些大企业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不招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比不上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员工,学生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如何让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关键是毕业生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必须满足企业需求。多元化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就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还可真正将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学校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形成办学有活力、学生有能力、企业有效益的良好局面。
企业离不开“人力支持”,
职教离不开“动力源泉”
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科技创新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与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技术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成批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从劳务市场招聘工人,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招聘、补充用人的不足,缺点是所招聘的工人技术技能不过关,职业道德不理想,工人对企业不真诚,工人队伍不稳定,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干扰。但是,如果企业自主培养人才,则存在着时间非常长,人才成长速度慢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成为了企业培养人才和职校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
然而,许多职校与企业早期双方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合作方式——由企业出资办学,学校单方承担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后备力量;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知识宽广但技能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影响到校企合作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校企应该是利益上的合作,是利益双赢的市场行为,不能实现双赢的合作注定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川宜宾市职业教育集团负责人卿琳表示,从教育集团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证明,企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技术的“动力源泉”。而校企合作能否开展好,首要的是双方要统一认识,找准切合点是关键。学校要了解企业需求,便于实现合作双方对接“零距离”;即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在管理方法、教育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及教材内容等方面不断改革,满足企业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
笔者在调研中,听到多位专家说,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提升,必须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突破口就是校企合作、产学一体;而校企合作一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拓宽运作思路,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宜宾职教集团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资源共享等为切入点多方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目前该校与五粮液集团、海尔集团、中国平安财险公司、深圳富士康、北京凯莱国际酒店等国内60多家大型企业长期保持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签订有合作办学协议或订单培养协议,通过合作和共建,探索出了一条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零过渡”的“订单式”人才培训新路。
如订单式全程学历教育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组织教学,在招生时就明确是定向培养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使学生一进校就知道自己不仅具有学生和未来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而且明确在企业就业的具体岗位,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后期培训模式,即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在各专业按不同比例招收学生组建订单培养班,进行岗前培训式的教学,再到企业进行实习。对接企业强化顶岗实习模式,即学校在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的基础上,与企业进一步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有针对性地按企业的个性化要求培养学生。
宜宾职教集团的经验是,不论是校企联合招生、定向培养,还是成立企业冠名班,学校教育管理都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按照企业的生产需要和用工标准来培养学生,企业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形成“出口”畅、“入口”旺的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建设优势互补、
多方共赢的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不仅实现了由封闭的教学模式向迎合企业需求开放办学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平台,使企业受益、学校受益、学生受益和社会受益,实现了多方共赢局面。
在宜宾商职校等许多中等职业培训学校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楼上是教室,楼下是实训基地,按照真实的生产标准在校内建立实训车间,将原本需在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工艺培训前置到学校,促进了教产一体。同时,学校在企业建立课堂,校企共同确立教学计划和培训内容,调配工学时间,安排授课教师和指导师傅,开展企业课程教学,使企业不仅是生产劳动的场所,更是学校教学在企业的延伸,促进了工学一体。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训练更好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通过工学融合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的认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因为掌握了行业最新信息,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而按企业人才需求特征,真正为企业“量身定做”去实施的教育模式,企业不仅可以选择优秀的职业人才,企业还可依托学校的技术能力和实习学生来扩展业务,借助于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为师生提供具有真实生产场景的教学和实训环境,不仅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同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对接;而且,学生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接受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改革气息的熏陶,将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市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