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丹
据医药经济报报道,绿叶制药集团董事长刘殿波近日向媒体宣布,旗下主打心血管产品血脂康近日正式启动了美国FDA注册的Ⅱ期临床试验。该试验在中美两国10家研究机构同时开展,计划在2011年底前后完成。
据悉,这是继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成功完成FDA注册Ⅱ期临床试验之后,我国中药界再次吹响的向FDA进军的号角。其一波三折的FDA注册历程和今后的发展,亦颇受业内人士关注。
出海路径可以不同
血脂康是绿叶制药控股子公司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自1996年初上市以来,在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历时8年、入组近5000例病例、全球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药循证医学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产品已在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以药品身份注册并销售。
多年前,北大维信总经理段震文博士就经常念叨:“我有一个梦,要让美国人吃中药。”实际上,北大维信早在2006年就正式向美国FDA提交了血脂康的注册申请,之后的2年陆续完成了研究方案设计、PK/PD研究、安慰剂生产和放行研究等前期工作,2008年9月,血脂康获得了FDAⅡ期临床许可。
对于发展中的广大中国制药企业来说,还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钱!北大维信在2008年获得FDAⅡ期临床研究许可以后,迟迟未能迈动实质性的步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差钱”。虽然血脂康有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疗效、安全性和质控方面底气十足,但是,段震文的FDA梦却似乎遥遥无期。
转机来自于2009年绿叶制药集团入主北大维信。国际化也是绿叶的梦想,股东和职业经理人梦做到了一起。绿叶集团董事长刘殿波果断决策:不引入风投,不依靠外国力量,预算1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自己出,把血脂康在FDA注册作为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积极推动该项研究的实施。
以产品为基础
全球化进程加剧给中国制药企业带来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就是国际化,特别是制剂的国际化。对于化学药来说,我国原始创新的不多,仿制药国际化之路的重点主要在于通过国际GMP认证以及认证之后市场的开拓。对于中药来说,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药政监管机构的产品注册是以药品身份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多年来,中药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在销售,但都是以膳食补充剂或功能食品的身份面世。血脂康在1996年即开始以膳食补充剂的身份在美销售,并且一度销售情况令人鼓舞。相关研究显示,5%的高血脂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类化学降脂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中药血脂康给这样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血脂康潜在的市场能力“威胁”了美国某降脂药生产企业,一纸诉状将北大维信告到FDA,说血脂康在中国是按照药品管理的,在美国不能按照膳食补充剂销售。血脂康被FDA认定是未经批准的药而被迫撤出美国市场。由此看来,中药以膳食补充剂或功能食品身份国际化不是一个能够长久的策略。
对于本土医药企业来讲,未来10年虽然是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都愈加复杂,要想赢得未来十年的发展,创新和国际化是必修的两门课,包括以国际化的能力来运作已经形成的本土国际化市场。
刘殿波说之所以没有选择卖原料药、贴牌加工或纯贸易代理的路线,而是选择了难度最高、投入大、风险大、时间漫长的以自主创新产品为基础的国际化路线,也是经过多年探索、全面评估而选择的一条符合绿叶集团自身追求的路线,并认为血脂康申报FDA具有一半以上的胜算。
考验企业财力
“在血脂康之后,有3~5个产品已经在排队进入国际化通道了,其中包括一个注射剂微球产品,近期将向FDA提出注册申请。希望未来10年能有3~5个产品陆续走向FDA。”刘殿波表示。
虽然FDA对于天然药物注册在成分和机理方面采取了更加积极、灵活的姿态,但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对于中药来讲,由于成分复杂,原料大多来自天然产物,其产品质量的可控、均一和稳定性是难点,也是FDA注册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段震文表示,血脂康进军FDA,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在于衡量均一性和稳定性的CMC(药品的化学、制造和控制),也就是制造过程的通用性要符合FDA的要求。
绿叶集团研发副总裁李又欣博士表示,北大维信在产品的质量控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鉴于多年来血脂康大量的国内外基础和临床研究,专家对此次试验的结果表示乐观。对此,段震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