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始终让在异乡拼搏的商人们梦牵魂绕。同时,故乡也在期盼这些飞往海内外的“金凤凰”回乡创业,共铸辉煌事业。近日,2011年外地泉州籍商会新春座谈会召开,135家外地泉籍商会负责人和众多泉商齐聚一堂,分享异地经验,畅谈回乡创业。
□ 王 宇
以企引企 招强招优
杭州泉州商会会长纪建强认为,企业投资主要是看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看人才、服务、政策等软环境,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发展情况。杭州在招商引资方面有许多较好的做法,建立了钱江新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园等产业园区,通过“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四大载体的建设,来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同时强调“招强引优”。“比如建立一个专门做芯片的工业园区,就会先重点引进一些在芯片行业位于世界前列的企业,形成带动效应。”
此外,纪建强表示,“以企引企”也是杭州多年来在引资方面的做法,用产业链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资,促进了产业间技术嫁接、资金合作与管理融合,从而推动高端制造业与新兴制造业的发展。
力推三产 带动消费
长沙市泉州商会会长李天赐认为,目前在长沙经商的泉州人有几万人。“会员单位借助商会的平台成立共同的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会员作为股东单位,共同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商会还通过和当地银行合作,开展“商会授信、互相联保”,帮助会员争取到总额30亿元的贷款额度。
未来回归投资的重点,将会放在文化创意产业上。长沙市民每赚10元钱,就会拿7元钱用于文化消费,一直以来歌舞厅、剧院、酒吧等各类文化市场异常火爆,文化产业已成为长沙的支柱产业。泉州的民营经济根基雄厚,但是缺少高档次的消费场所,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政府通过文化项目来吸引异地泉商返乡投资将大有可为。
基础提升 增强引力
武汉泉州商会会长王清白认为,“交通是否便利,是企业决定投资与否的关键。”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会,使其成为全国的铁路运输枢纽之一,吸引了众多外地投资者。
随着福厦高铁、厦深铁路、京沪高铁、合福铁路等一条又一条高铁的开通,泉州将与沿线城市更加紧密相连,家乡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城市,投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事实上有些外地泉商对家乡日新月异的交通物流变化了解不深,未来应进一步利用异地商会的平台,将泉州交通物流的提升和变化反馈给各地的泉商及当地企业家,以便吸引更多企业来泉投资。
龙头落户 聚集人气
南昌泉州商会会长刘建泉认为,无论是东海片区、城东片区、江南片区,还是台商投资区的建设,都意味着一个新区的崛起,可以借鉴南昌新区建设的经验,跨越发展。比如,借助举办第七届全国城运会有利时机,南昌市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作重点突出放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面,泉州应该大胆尝试BT(建设—转让)等多种融资模式,不仅可缓解大规模投资的资金压力,还能引进现代化的企业来投资,并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城市管理和经营中少走弯路。
南昌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商业培育,通过政策、财税优惠等吸引高端商业项目落户,快速聚集新区人气,提升新区形象。
信息互通 共造良机
郑州泉州商会会长洪文泽认为,目前在郑州经商的泉州人主要分布在水暖建材、陶瓷、石材、服装、鞋业、茶叶、水产等七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州的泉商年销售额达百亿元。不少人有意返乡投资,但由于长年身在异乡,很难在第一时间获悉家乡一些好的投资项目的信息,错失不少良机。
“应该充分利用好异地商会这个交流平台,将家乡好的投资项目和相关优惠政策,及时完整地反馈给各地泉商。”除了加强与各地商会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定期到各地举办经济合作交流会,与当地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泉州的产业优势和投资项目向当地企业家集中推介,全面地展示泉州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让各地企业家能更快地找到投资机会。
设专委会 服务回归
厦门市泉州商会会长苏福伦认为,创意、技术和资金,外地泉商在返乡投资中主要关注这三大方面。因此商会设立了文化创意、科技和投融资三个专委会,都是为会员企业投资兴业服务。
现在企业回归投资的方向更加务实和高效,此前商会就曾组织泉商回乡考察泉州光电产业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情况,并达成了一些初步意向。泉州未来的引资项目,可以在农业产业化、新能源等低碳经济方面下功夫。
同时,在泉商回归投资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泉商资源。这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 “低碳模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业载体上,组织结构的优化,经营模式、资本整合的创新也是降低能耗、吸引在外泉商回归投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