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金波
编前语:
如果你是在低端市场血拼的中小企业的一把手,如果你十年创业后年销售额终于达到8亿元,而你的竞争对手是100多亿甚至更高,你会怎么办?
进,还是退?
国世峥选择了进,选择了一种颇具Fashion色彩的解惑之路——MBA。这位创业家不但不辞辛劳,更是乐在其中,攻读了MBA、EMBA,并将FMBA作为自己的第三站,如此给力的经历曾让媒体称他为——拒绝毕业的MBA。
MBA给他的“可能性”
2003年11月14日,47岁的国世峥大步向前,轻车熟路地走出首都机场候机楼,他看了看外边,阳光明媚,周遭的一切都比一个多小时前所在的沈阳机场更加开阔更加繁华。而他心中更向往的不是这个城市的景色,而是这个城市能带给他的“可能性”。
他的目的地是东南三环的某家酒店,在那里他要继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MBA课程。对于“靠社会关系、机制改革等机缘发家”的国世峥而言,进入MBA学习是在获取一种高于机会的“可能性”。除了每个月两次、每次4天的MBA课程,他还同时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攻读EMBA,也是每个月两次,每次3天。
“每个月两次,每次3天”,这样的描述容易联想到医嘱,而国世峥诉求的正是恢复企业健康发展的药方。
1992年,正值国企改制的探索时期,亲历招商引资、承包、转制的国世峥勇敢地迈开了步子,拉了一支队伍,成立沈阳华利能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准备“下五洋捉鳖”。“开关设备这一行,当时的技术都是通用的,竞争主要是在市场。”经过近十年的血拼,国世峥旗下已经有了5家绝对控股的企业,集团年产值达到了8亿元。
“那是我们华利发展的第一阶段,形成了稳健的组织,积累了一定的资本,通晓了相关的技术,拥有了相当的市场。但是,这十年取得的成绩是通过在低端市场血拼换来的,忍受各种压价、拆台……”从容不迫的国世峥扳着手指,却流露出一丝沉重,停顿片刻后云开雾散——“我们华利这列火车要转轨到高端市场!我就是火车头,火车要多拉快跑,我自己必须要有相匹配的知识储备,要发现人才,为企业提升竞争力,赢得生存空间。”
那段“十年之痒”的时间里,企业竞争力徘徊不前,人才流失严重,身为集团的董事长,不惑之年的国世峥将自己的“知识不够”列为首要原因。于是,他毅然决定做一个“老龄学生”,重返课堂,赶一赶MBA教育的时髦。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国世峥带着不同的期待。北大的EMBA学员以中高层管理人才为主,他可以在学习之余在同学里物色人才。毕业后,有三位同学如约加盟华利,成为了他手下的干将,其中一位已经成为华利集团旗下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挑起了实施华利战略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担子。
而新加坡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对华利集团的资本运作、兼并收购、进行国际化合作必定会有帮助。事实确实如此,2003年10月,他借着爱尔兰总统来北京访问之际,和同班同学一道,跟爱尔兰政府做成了一笔100多万元的生意。
如果国世峥起初还对MBA抱有一丝不确定的期待,那么,这些由MBA学习带来的“可能性”就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思维和激情,令他沉浸在这个圈子里的独特氛围。“我们南洋理工MBA班的56名同学全都叫得上名字,就算不是挚交,彼此的性情也都略知一二。晚上分析完案例往往都10点多了,同学们就一起喝酒吃宵夜,唠嗑唠到半夜是常有的事。”
2010年冬,国世峥准备攻读北京大学的金融管理硕士——FMBA。“金融管理学里面也有很多科学方法,教你怎么用资本这根杠杆撬起企业的高速发展。”国世峥饶有兴趣地讲述着自己第三次重金求学的缘由,话语中似乎潜藏着更为宏大的谋划。
MBA是用银子堆起来的,除了学费外,还有来回的机票、住宿费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交际费用。国世峥坦言,他的这些费用每年都达到上百万元。
MBA值不值?
“先给你算算账吧,2000年,我们年销售才几千万元,这几年都到了八九亿元,今年(2010年)有望突破10亿元。”国世峥似乎如愿找到了让企业恢复健康的药方,还对自己的这项投资感到十分满意。
“我还学会了识人、用人、培养人。”国世峥意味深长。在2008年的人才招聘中,国世峥亲自面试了留学归来的刘小川,刘小川发现这位老总竟然对国外的企业管理和市场推广有着很深的见解。而国世峥很快就看中了这个大众传播专业出身的干练女子,并将她安排在市场部,负责华利集团高科技产品的市场推广。
人脉!商业经验!这可以说是MBA教育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爱和同学唠嗑的国世峥,不断惊讶于他们丰富的资讯、前卫的思想及其中蕴含着的商机。
“过几天,我要去找我一个MBA的同学,他是亲历坎昆会议的,我和他好好谈谈。”国世峥略带神秘地说着,也许他自己也无法全然说清为何MBA对他有如此的吸引力,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拒绝毕业的华利老总沉浸在一种满足感之中,这份满足来自于MBA教育带给他那种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