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3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进口葡萄酒市场 规范还需时间历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日前公布了一项数据:2010年,中国首度取代英国和德国,成为波尔多葡萄酒出口额最高的市场,总额已达9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7亿元)。一系列现象和数据令国人兴奋不已,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的话却让人醍醐灌顶:“我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尚不成熟,中国葡萄酒市场走向成熟,尚需要时间的累积。”

  

  □辛浪

  

  岁末年初,作为节日消费的主角,酒类产品再次烧热了市场。作为新晋贵族的进口葡萄酒也不示弱:顶着精美包装,将卖场展示架挤得满满当当,销量一路攀升。但在庞大的销量背后,却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体系。笔者深入法国酒庄,另外走访多位国内资深经销商、业界专家,并从消费人群中得到大量一手资料,试图为这个市场找出缺陷、找出盲点,也找到潜力和发展的方向。

  

  法国酒庄主:

  中国经销商对这里不了解

  

  笔者来到法国圣爱美浓地区,这里堪称波尔多葡萄酒的起源地。

  “别看中国人都说法国酒好,但我和不少中国经销商打过交道,也问过他们为什么喜欢法国酒?法国酒好在哪里?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帕斯卡尔孔哲是一名老酿酒师,退休前一直在圣爱美浓的一个酒庄工作,“酒好不好,首先要看土壤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是否适合葡萄生长。波尔多地区夏季日照充足,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海洋气候稳定而温和,葡萄在这儿过得很开心,长得健康味美。另外,酿酒是个复杂、精细的活儿,法国主要靠生产‘品质型’酒闻名世界,从不随便节省工艺步骤。如今,法国仍是世界上唯一正宗的‘年份葡萄酒’生产国。”

  毫无疑问,最受中国消费者认可的葡萄酒是法国酒,而法国酒中,又以波尔多酒最为突出。不少人会将“波尔多酒”挂在嘴边,可实际上,波尔多酒千差万别。在这片10万公顷的葡萄种植区域,酒庄随处可见,除了享誉世界的五大顶级酒庄——拉菲、奥比昂、拉图、木桐和玛歌外,大小酒庄多达数千家,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古老酒庄。但令当地酒庄主遗憾的是,中国经销商大多忽略了这些特点,只用“波尔多产区”就将它们全都囊括进来。

  

  经销商:赚钱有“奇招”

  

  “说我们不成熟,不奇怪,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也就是近20年的事。”国内资深的葡萄酒鉴定师齐先生对记者说。中国的葡萄酒热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5年,富隆酒业成立,成为广州当地甚至整个中国最早从事进口葡萄酒生意的企业之一。1996年,我国广东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率先掀起葡萄酒热潮,ASC(圣皮尔精品酒业)、骏德等一批进口葡萄酒代理商也先后面世。到2005年,中国品牌葡萄酒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公斤。

  目前中国从事进口葡萄酒的商家有多少?记者采访多个机构,包括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都没能给出大概数字。随后,记者在网上以“进口葡萄酒代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很快便得到795万条结果,代理商们纷纷打出“原装进口”、“品质保证”的旗号,招揽生意。

  随着消费越来越火,经销商已比前几年规范许多,但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经销商通过分装谋求利润。一位专门从事葡萄酒灌装的经销商告诉笔者,原瓶进口和散装进口,是进口葡萄酒进入国内的两种主要方式。前者多适用于知名品牌或实力雄厚的酒庄;而一些小酒庄因无力独立敲开中国市场,往往选择与人联合向中国经销商供应桶装原酒,到国内再灌装。这位经销商透露,近期,国内不少保税区都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大桶进口原酒就是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并被贴上“原瓶进口”的标签。

  

  消费者:把红酒等同于葡萄酒

  

  “对于1984年才生产出第一瓶干白葡萄酒的中国人来说,葡萄酒是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最初,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主要由在华外籍人士支撑,如今,国内消费者已撑起半壁江山,增长可谓迅速。”ASC集团首席运营总裁张浩这样向记者感叹。

  在位于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商圈的进口食品超市里,有一家专营各式进口葡萄酒的酒屋。在超市开设酒屋,是目前国内葡萄酒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和其他柜台前的熙攘人流相比,这个酒屋稍显冷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来这里消费的顾客主要是外国人、海归和在CBD上班的白领。而根据对葡萄酒了解程度的不同,又可将他们分为3类:第一类人有喝葡萄酒的习惯,多自购自饮,对葡萄酒有一定鉴别力,会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性价比合适的酒;第二类是入门级爱好者,了解一些葡萄酒的基本知识,注重看酒标上产区、葡萄品种等相关信息却一知半解,迷信被宣传得较多的知名酒庄;第三类人几乎不懂葡萄酒,多盲目跟风购买,且一味将法国酒,尤其是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和好酒画上等号。

  

  专家说:消费市场心态整体不成熟

  

  对消费者的种种看法,专家分析说,虽然进口葡萄酒在生活中已越来越常见,但由于信息残缺、商业宣传及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尚存在不少主动或被动的错误。“比如,若按颜色分,葡萄酒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其中红葡萄酒约占六成。之所以不少消费者会将红酒等同于葡萄酒,可能因为国人钟情于红色,且红葡萄酒有更大炒作空间……”

  资深品酒师黄甜甜也认为:“葡萄酒和白酒一样,无法从表面分出品质的优劣,只能靠鉴别力,而对酒的鉴别力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刚刚打开,消费者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几千个不同的品种,加上全法文的商标更让人无所适从。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提出,消费者中还有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认为喝高端进口红葡萄酒是身份象征,这和当年喝XO干邑、喝人头马如出一辙,很多人连真假都分辨不出,直接就干杯。这种不成熟不仅在葡萄酒行业,也出现在其他很多消费领域。这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心态整体不成熟造成的,因此,葡萄酒市场想要走向成熟,确实需要时间的累积。

  当然,希望消费者能逐渐积累对葡萄酒的认识,了解葡萄酒文化,但不能要求他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担负起规范市场的责任。“这个责任,应由政府和葡萄酒行业共同承担。”ASC集团首席运营总裁张浩一针见血地指出。

  【延伸阅读】

  

  2014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达1.26亿箱

  

  国际葡萄酒烈酒研究机构IWSR预测,到2014年涨幅将增长20%,达1.264亿箱。就中国葡萄酒产量而言,未来4年有望上升77%,从年均7200万箱增至1.28万箱。

  目前,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仍然是全球三大葡萄酒生产商,其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约30亿箱。但是,到2014年,这些国家的葡萄酒产量可能下跌1%-7%。这主要在生产商对葡萄种植土地更有效的管理、剔除无利可图的葡萄园、通过减产提高浆果质量。未来4年,阿根廷葡萄酒产量有望增长13%,智利增长8%,南非增长7%。到2012年,美国将赶超意大利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消费量超过3亿箱,从消费量和消费额来看,英国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就消费者而言,未来4年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消费涨幅最高,其中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达2070万箱,美国达2700万箱,俄罗斯550万箱。 (钟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