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3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美之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公司股东博弈的中国启示

  □ 韦桂华 著

  2009-2010:引入贝恩,融资始末

  国美控制权之争爆发,当所有人都将指责矛头对准贝恩投资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贝恩资本背后的力量。以摩根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或许才是这场游戏的核心策划者,贝恩资本只是推向前台的演员,一如当年联手永乐图谋国美。

  2009年初的国美,陷入前所未有的财务危机,融资成为拯救国美的出路。身陷牢狱的黄光裕也无奈表示:公司缺钱可以融资,大股东可以降低股权,但不能失去控股地位。更有媒体报道,黄光裕当时曾书面做出允诺:只要能救活公司,自己甚至甘愿做“二股东”。

  国美电器中国市场的龙头地位显而易见。对国美而言,不是找谁融资,而是选谁融资,这一点陈晓也是非常清楚的。陈晓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明确表示:“选择权在公司,并不是合作者。”此时,国美已清楚算出未来3年所需要的现金流缺口,仅仅30亿元。这笔钱对国美电器并不是什么大的数目,抛出橄榄枝的投资者并不少。

  融谁的钱?融资的代价是什么?这才是融资的核心。现实的情景是:第一,大股东只要不失去控股权,愿意进行融资;第二,大股东置身牢狱,不可能参与融资;第三,董事会有权选择融资者,以及确定融资代价。

  大股东的精力在官司上,不在思考融资代价上,只要不失去控股权就行。陈晓说,“有了额度的估算之后,我就知道该如何去融资,或者是花什么样的代价去融资”,“从那个时点上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大股东,只要能救活公司,什么样的方案都可以用。”

  国美董事会为选择融资者确定了三条底线:第一,不能控股国美;第二,融资规模30亿元;第三,合作者得是“食草的”,而不能是“食肉一族”。陈晓认为,财务投资者是食草性的,战略投资者是肉食性的。这三项标准符合黄氏家族的心思,也与黄光裕旧部的思维相合。

  另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外力起着作用:中国政府明确反对境外产业投资者进入国美。这表明,百思买等零售寡头绝对无缘,但并不代表不可以曲线渗透。

  国美此前的投资者有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华平基金等,分别拥有国美10.24%、8.47%、9.22%的股份。按常理,为国美提供融资,它们有着较大的优势,但它们最终都没能做成这笔生意。对此,国美给出的理由是“不要老吊在一棵树上”,比如“华平是一个很不错的投资者,到目前为止还是国美的股东,孙(强)总还是我们董事会的成员。但从我们管理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也希望做新的尝试,也看看别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今天华平的价值已经体现了,假如新的人再体现新的价值的话,对公司应该是最好的。”

  而所谓新的尝试,主要是两点:新的投资者和新的商业价值。新的投资者需要从国美电器不熟悉或不曾投资国美的机构中寻找,新的商业价值则需要投资者熟悉国际零售业的管理与发展。

  面对国美选择融资者的五大底线,贝恩资本无疑处于最有利的位置。《高盛阴谋》、《黄光裕真相》作者李德林先生曾说过:“在跟《中国经营报》的朋友们交流的时候,我说无论是郭广昌还是李嘉诚,都拿不到国美的股权,当时朋友们还是奇怪,我说按照下棋人的布局,国美的控制权会分步落入国外私人资本手上。”

  笔者无意揣测这是一个量身定制的标准,但还是隐隐感到,这背后应该有国际金融巨头以及美国实业资本的计算与谋划。正是幕后力量的竭力推荐,贝恩资本走到了台前,成为国美融资最重要的谈判对象。

  陈晓对选择贝恩投资的解释是:“财务投资者是草食性动物,它不可能是食肉性动物,不可能说要控股这个公司,那是战略投资者的事情。我们锁定的目标是食草性的财务投资者,同样的基金,有没有更多的零售背景?对零售行业有没有丰富的经验?这样算下来贝恩对零售行业的关注度相当不错。”可是,又有谁能说,食草的就一定不食肉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