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喀尔的这个舞台上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新面貌,这是奇瑞威麟等民族品牌征战达喀尔拉力赛的核心任务。
□ 尹 路
如何看待达喀尔拉力赛中的中国品牌赛车?最近一段时间,这个话题引起了一些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笔者认为要想讨论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三个概念:达喀尔拉力赛的赛车改装,自主知识产权的含义,民族品牌的含义。
改装遵循同样的游戏规则
达喀尔拉力赛当中的赛车改装有着非常严格的技术规定,所有参赛的赛车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改装赛车,安全、性能、外观等等都必须需符合赛会规定,甚至连赛车外观的赞助商LOGO所粘贴的位置、大小也有规定。赛前的车检就是赛会按照规定的要求来检查赛车,如果不符合规定,将无法获得参赛资格。
由于所有参赛车辆都必须依据赛会的规定改装赛车,自然参赛车辆和量产的民用车辆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大众、宝马的参赛车辆,虽然他们也宣称其车辆是根据途锐、X3改装而来的,但其实大众的赛车和宝马的赛车都是在专门的研发中心里设计、生产制造的特种车辆,和民用车除了在外形上有些类似之外,几乎找不到一致的地方。
这次我们中国汽车厂商参赛,同样也需要进行符合达喀尔拉力赛规范的赛车改装。在国内改装行业尚不成熟、无法支撑整个达喀尔赛事严格要求的情况下,购买使用国外的改装服务就是不二之选。这些公司的客户遍布全世界,参加达喀尔拉力赛的车队,除了大众、宝马等极少数车队之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改装公司来完成自己的赛车改装的。也就是说,在达喀尔的赛场上,不管是什么品牌,但实际上这些车辆的技术、改装、性能都有近似之处,这是这项赛事的残酷性和专业性所决定的。
达喀尔车上的知识产权
为了在符合赛会技术规定的前提下,尽量把赛车的性能提升到极限,那些改装公司都已经把可能的改装方法穷尽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直接购买,而非独立研发,因为除了去争夺冠军的几支车队,没有任何车队承担得起巨额的研发成本。我不否认这次参赛的中国车队所使用的赛车都使用了大量国外的成熟技术和装备,但这是达喀尔的通行方法,并非什么投机取巧之道。退一步讲,即便真要讨论知识产权,这种购买的方式也并非不可取。现在的世界早已变成了一个全球研发的年代,闭门造车只可能存在于旧时的小作坊时代。
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意味着需要从头到尾都由我们自己来研发,在购买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这已经被证明是成功而高效的方法。当然,单纯的购买并不是长久之道,这一点咱们中国的企业已经认识得很清楚了。现在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核心技术方面,咱们的中国汽车企业都在苦练内功。但我们不能指望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在市场竞争的丛林法则背景下,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被市场淘汰,才能奢谈其他,像《让子弹飞》那种站着把钱挣了的情况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当中还只是理想。
现阶段,应用成熟的技术,找准市场的脉络,推出中国消费者用得起,用得好的产品才是王道。而且我们周边的邻居已经证明,这种购买、学习、创造的道路是成功的。日本的汽车工业不能说不发达,但谁都知道,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于模仿;还有韩国,现代汽车早期的产品要么是与福特合作的,要么是基于日本三菱开发的,但现在,谁能轻视这个模仿起家的公司呢?所以说模仿并不可怕,甚至说山寨也不可怕,只要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利,对消费者有利,模仿、借鉴、合作都不失为好的办法。
民族品牌勇气与达喀尔精神实质
民族品牌参加达喀尔拉力赛,需要传递的是我们中国汽车品牌的一种精神,我们有这种向高难度挑战的勇气和魄力。当然在参与的初期,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借助外力的推动,但这种推动带来的并不是惰性,而是更大的动力。
达喀尔代表的是一种永不满足,勇攀高峰的精神,那种挑战极限,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勇气才是达喀尔的精神实质。赛车在参加达喀尔拉力赛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车手、我们的团队、当然还有我们广大的中国车迷,这些才是参加达喀尔拉力赛留给我们中国民族品牌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个舞台上,你用什么样的车,说句实话,只要完成比赛了,就是对参赛车产品品质最好的诠释。而与此同时车手所展现出来的技术、意志;服务团队所表现出的专业、敬业;后勤团队所展现出的勤勉、周到……这些才是达喀尔这个舞台上大家真正关注的。有着这样的一个团队,这样的一群人,用的是百分百自主研发的车还是借用“拿来主义”,结合各种国际优质资源,按照达喀尔组委会要求进行严格改装的车,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