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9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染坊小工卖家饰到欧美主流市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戴云法,一位来自于萧山的浙商,把杭州味道和香港文化融会贯通,创下了“钱江”、“曼哈顿”、“亨利·戴”、“亨利特”等四大世界顶级家居品牌,家具家饰产品畅销欧美主流高端市场。而有谁知道,曾经的他用三年时间,把一家染坊小工锻造成一家工艺公司老板?

  

  从染坊小工到工艺公司老板

  

  1980年深秋,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戴云法,带着一身江南学子的书卷灵气,和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只身来到我国香港。初来乍到的他不会广东话,只好先在一间染厂当小工。“大热天,染厂就像个大蒸笼,我们小工要在蒸汽里将几十斤重的染料一桶桶提来,倒入染缸。”戴云法永远不会忘记那段特殊的日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大学生来香港只能做一名光着膀子,穿一条短裤,从早累到晚的染厂小工。”

  在染缸“泡”了半年后,戴云法到一家工艺厂当绘制屏风、挂饰的画匠。但因为老板克扣工资,他拂袖而去,决心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于是租来十几平方米的斗室,用仅存的几百元买来笔与漆料,开始在一块块透明的玻璃上施展绘画才能。

  经过试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山水跃然于晶莹的玻璃上,加工成各种墙挂及摆设品后,由妻子拿到香港的工艺品市场出售。之后,他又同一个相熟的油漆工合作,由其提供场地与原材料,搞起了木版箔金漆画等工艺品出售给旅游商店。

  由于戴云法勤学善变,又吸收大量欧陆古典文化,大胆开发了欧式仿古家具、艺术品,大受欧美买家追捧。1983年3月,到香港仅三年的戴云法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钱江工艺公司,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直接出口,他的事业战车隆隆启动了……

  

  赶在金融危机前完成转型

  

  1987年,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戴云法斥资800多万元在香港荃湾增购了6层厂房和8个车位,员工也由7人增加到了70多人,并扩大了产品种类。1996年,钱江集团正式成立。

  1997年,钱江集团的厂房已经扩大到2000多平方米,员工也猛增至500多人,产品种类更是增加到1万多种,年出口金额高达一亿多元。

  “在香港零售生意是做不大的,那几十年我一直在做出口。”戴云法说,在1997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他就意识到东南亚国家给中国出口带来的压力,于是开始琢磨怎样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最后决定,在出口的同时针对内地市场做零售。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在深圳布吉镇买下了1.68万平方米的土地,并亲自操刀设计,建成了中国最大欧陆风格的室内艺术品设计、开发、加工、制作中心。

  而在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的前半年,他又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分析,他又做出了一个艰难而重要的决定:完全停止做出口,将市场全部转向内地。他们给了海外客户三个月的消化期,三个月后将完全停止出口。“做完这三个月,金融风暴就来了。”对于当时的决定,戴云法直称庆幸。

  亨利·戴进入内地已经有五年左右了。“我们的产品定位是高端,甚至是顶端。”戴云法说,他们现在主要的采购渠道是进口,从世界各地采购他们认为适合在中国市场卖的东西。

  (摘自《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