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窝里斗,父让兄弟各做各
赵东强最近有点烦。又是太阳下山的时候,赵东强看看表,吆喝起老婆收拾利落,自己则蹭起身子拉下卷帘门——“赵记茶庄”关门了。几乎与此同时,隔壁“赵记串串香”的几张桌子利索地搬到了他门口。没办法,弟弟赵东勇的生意太好,尤其是晚饭时间,既然是亲兄弟,借用你家门口摆几张桌子,能说什么?
赵东强叉着手穿梭在好吃街——恐怕只有赵东强还记得,好吃街原名芳草街,当年父亲的积蓄,给他们兄弟俩买下了芳草街173号和174号的门面。父亲做了一辈子的茶叶生意,从担着茶叶担子走街串巷到租下临街的店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自己的门面做生意。然而,父亲却立下了规矩,两兄弟只能一人继承茶叶生意,兄弟俩明白,父亲是担心两个儿子窝里斗。
东强是长子,18岁就跟着父亲学做茶叶生意,只是碍于颜面,不好相争。幸运的是,弟弟赵东勇对茶叶生意不感兴趣,出去做了半年学徒,一回来就把174号鼓捣成了“赵记串串香”。没几年过去,芳草街被县政府规划成好吃街,东勇的串串香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而东强的茶庄夹在这好吃街里显得不伦不类,最让他烦心的还是利润,用老婆的话说,“还比不上人家零头”!
哥帮弟“留客”
一天傍晚,东勇的“赵记串串香”又来了两桌客人。由于客满没有座位,东勇只好忍着痛赔礼道:“实在对不住了,没位置了。”话音刚落,赵东强的声音从隔壁掷地有声地回了过来:“勇子,你桌子搬过来,哪里有赶客人走的道理?”
从那以后,每天下午5点刚过,东强就招呼东勇搬桌子过去到他茶庄上客。东强的茶庄营业时间也延长到了晚上12点。但东强并没有埋怨什么,反而帮东勇招呼客人,递水端菜,忙得不亦乐乎。偶尔东勇实在太忙,东强还客串会儿炒料的角色。
哥改行做“串串香”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东强对东勇说:“这茶叶生意没法做下去了。”“勇子,你看我改行做串串香生意,行不?”
东勇心里面呐喊着“不行”,但说不出口。隔天,173号的“赵记茶庄”粉饰一新,摇身变成了“赵记串串口口香”。招牌一挂上去,东勇老婆丁小惠的脸就黑了,她指着赵东勇鼻子问:“天下那么多名字,凭什么跟着我们取,这门面挨着,名字又相似,客人走错了店怎么办?”东勇三分无辜,七分无奈。赵东强也姓赵,凭什么不能用“赵记”这个名号?
还好,丁小惠的怒气并没有维持多久,当晚,“赵记串串香”依然人声鼎沸,“赵记串串口口香”却门可罗雀。东勇得意地对丁小惠说:“饮食生意最讲究招牌,客人认的是‘赵记串串香’五个字,你穷担心什么?”
东勇明白的道理,很快东强也明白了。半个月后,东勇发现173号的招牌又变了——“赵记串串香”五个崭新的大字在太阳底下闪着光,与自家的招牌遥相呼应。
哥截弟客源,窃弟炒料技术
晚上,东勇客满的时候,东强就对着等待的客人招呼:“到这边来吃,我们是一家人。”东强说得不错,赵家兄弟本就是一家人。而东勇的很多老顾客,都知道东强是东勇的哥哥,也曾经见着东强在174号忙里忙外。大家都相信,两家“赵记串串香”其实就是一家人,而在173号消费还要送茶叶一包。两个礼拜不到,更名后的173号咸鱼翻身,与174号势均力敌了。
但赵东勇知道,自己还有最后的法宝,他哄着丁小惠:“老婆,我这儿有师傅给我的底料秘方,你放心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啪”地一声,一瓶“百事可乐”被丁小惠扔在桌子上,赵东勇一眼看出,里面装了小半瓶的底料。丁小惠真想几巴掌打醒眼前站着的男人:“这是我高中同学去隔壁吃饭悄悄带回来的,你自己尝尝,与我们的哪有半点差别!”
赵东勇用手指蘸了一些,一时间天昏地暗。往事像胶卷一般在眼前晃过:哥哥突然“热心”地招呼自己搬桌子过去,突然“主动”帮忙招呼客人,突然“好奇”地看自己炒底料……
(摘自《城乡致富》 刘小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