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龙柯利) “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营经济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据记者了解,截至2025年5月底,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民营企业超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4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92%,进出口额占外贸总值比重提至57.3%,连续6年居首。
高质量发展多点突破,创新驱动成效显著。2024年,民企研发投入前1000家费用达1.43万亿元,华为鸿蒙、赛力斯超级增程系统等成果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加速,海亮、山西建邦等有突破。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超3倍,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突破200家。政策护航加力,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保障公平竞争,五年累计减税降费9.9万亿元,72.9%流向民企。
市场活力释放,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压减近30%,清理妨碍公平竞争规定4218件,民营资本参与重大工程落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要素流动更顺畅。
双向开放拓展,内外循环联动增强。民企进出口连续22个季度同比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民企占外贸比重达57%。传化等企业拓展海外布局,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挽回损失141.5亿元。
富民兴邦成效突出,共富实践成果好。民企吸纳80%以上城镇劳动力就业,新增就业近5000万人。“共富工坊”助农增收;“万企兴万村”投入超1100亿元,民营企业/企业家基金会占全国81.18%。
创新生态优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2024年,前1000家民企申请发明专利12.78万件,贡献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600万研发人员中50%以上来自民企。随着制度型开放红利释放,民营经济将在强国建设中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