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时代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高岳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连锁经营布局县域市场,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这对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谋篇布局,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进一步完善县域产业和商业体系建设,是高效推动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能有力助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县级层面立足自身一、二、三产业基础,通过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可全面促进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而刺激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部分县区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商业流通体系,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畅通上下游产业衔接,为城乡居民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尤其通过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产业,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随着县域消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网络通信、物流快递等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向基层延伸,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明显,对商业服务和消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品牌、质量、服务、环保等核心要素。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包含镇区和乡村地区的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8.8%,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县域商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物流快递、外卖、出行、餐饮等服务行业向基层深度延伸,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带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载体。县域进一步完善商业基础设施,需充分发挥城区商业核心区域和综合运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对商超、连锁门店、三产服务机构等现有商业服务网点进行改造升级时,需着力推进配套立体交通体系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完善、商业综合体改造、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向城郊覆盖、向农村延伸。政府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政策引导,坚持搭台唱戏,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运营,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有效活跃了市场氛围。

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是现有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瓶颈。从供给侧来看,受历史发展、工业经济增长、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影响,县域内原有餐饮零售、金融、物流、娱乐等商业网点及街区建设较为分散,普遍缺乏像大中城市那样系统的布局规划,呈现出零散分布、紧邻居民区、规模偏小等突出特点。租金高低、人流量大小往往是网点布局的首要考量因素,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安排,导致重复建设、低效利用、恶性竞争等现象在县域商业经营中较为常见。

二是消费潜力不足。从辐射范围看,县域商业体系集中于县城、城郊及乡镇,有的地方乡镇仅限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中心镇,辐射范围有限,人口密度难于满足相应商业服务经营能力,不饱和营业状态比较普遍。从消费人群来看,现代商业体系建设需要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群作为支撑,尤其是消费潜力大、具备一定薪资收入的年轻群体。但县域普遍存在年轻人口外流的趋势,使得相关经营企业在县域布局面临较大困境。此外,部分县域因距离中心城市、商业发达城市较近,当地群众往往选择跨区域消费,进一步削弱了本地消费活力。

三是有效投入不足。为适应现代商业体系建设,必然要对传统的商业街区、综合商业体、特色商业区进行改造升级,这既需要完善的政策配套支持,又需要充足的资金、贷款注入,还需要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参与改造及后期运营。这些都是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前期必要条件,也是县域层面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县域在上述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三、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是注重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县域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特色产业基础、消费市场趋势,明确符合自身潜力的县域特色商业体系建设方向。积极对接相关科研院所,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为后续发展预留可持续空间,制定科学的县域商业体系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此基础上,科学布局、精准推进县域内商业网点、特色街区建设,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构建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便民利民的商业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用好号组合拳,优化提升供给侧。在提升商业服务现代化水平方面,向上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县级层面持续完善配套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推出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举措,打好优化县域商业服务体系的组合拳,为商业体系优化升级奠定基础。主管部门要做好招商引资和服务本地企业两篇文章,充分盘活两类资源:招引企业时注重品牌效应与当地消费水平相适配,服务本地企业时坚持走出去理念,引导企业在技术标准、质量服务等方面对标行业先进水平。

三是完善相关配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和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引导、助推县域金融服务、电商、快递、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行业提升服务水准。面对冷链物流、冷藏保鲜设施等短板,大力支持本地农业龙头企业、资质较好的县域农民合作社等主体进行适度规模投资,既补齐短板又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带动就业增收。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