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林延敏:在精密轴承领域深耕与破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8-2 图4林延敏.jpg


张婷

高端精密轴承是制约中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精尖”行列跃升的关键瓶颈之一,对于这一点,山东蓝宇精密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延敏深信不疑。她带领团队在领域内深耕多年,终于在“智造化”领域迎来破局。几年时间过去,她带领团队拥有了高达35项专利和远销30国的业绩。

深耕高端市场

林延敏成功的关键在于为中国高端精密轴承挖潜。她在美国读大学期间,发现在国外人们都有一个惯性思维,认为但凡是中国产的产品都是低端价廉的。从那时候开始,她就下定决心改变人们心目中对“中国制造”的偏见。她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精密轴承行业不仅技术密集与工艺壁垒越来越高,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最重要一点是产业链协同要求非常严苛,从锻件、钢球到密封件的各个环节要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达到高端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产品的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于是她跟公司决策层商量,对产品做了重新定位:只做高端产品。她迫切想要改变国产产品在外的形象,所以决定为中国的精密轴承铸造高端智能化的魂。

而多年的从业经验,也让她对行业发展趋势有了一个深度的判断:未来的产品一定是轻量化与高精度并行。随着新能源汽车和航空等领域开始推动轴承减重,国产精密轴承的智能化生产升级势在必行。

回到国内后,她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见闻都运用到了管理上,并从生产、销售和管理角度,分别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但经历改革她才突然意识到:先进的管理知识和传统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是对立的。为了能提升产品的品质来应对未来市场,她时常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教给工人一些提升效率的操作手法,但大多数工人似乎在操作时已经形成了惯性,很难按照专家教的操作手法开展工作。

这让林延敏有时候非常无奈,她只能不断去敦促工人熟悉专家的手法,并不断让他们练习,改掉之前的惯性思维。经过一段颇为漫长的严格管理,工人们才会逐渐适应,生产也步入正轨。

用创新技术在行业破局

用智能化在行业内进行创新,让林延敏的精密轴承事业也迎来了高峰。在一次行业展览中,她带去的高端轴承吸引了美国客户的关注。在听过她的讲解后,要求跟随她到工厂进行实地考察。于是林延敏就带领美国客户参观了生产车间,并在产品质量层面进行了专业讲解。美国客户非常满意,当场签下巨额订单。

这一刻,林延敏是自豪的。她说产品本身是最好的代言人。用事实说话,才更能让人信服。随着业务的开展,林延敏的精密轴承在国际化营销中越来越得心应手,甚至很多国外客户,就是奔着“蓝宇轴承”这个品牌来下订单的。

随着社会智能化的发展,林延敏把智能化创造也引进了工厂。她说精密轴承是工业的血液,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通过“技术单点突破、产业链协同和智能化赋能”才能改写国际格局。所以,她提出了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深化的发展思路,在工厂内率先实现了“车间鲜见人,但闻机声响”的“黑灯工厂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让工厂的人工成本骤降20%,但效率却提升了20%

她带领团队先是在装配环节引入了“轴承自动装配装置”,并申请了“可调夹紧结构适配不同尺寸轴承”的专利,从而率先实现了装配自动化的目标。随后,团队又在注脂工艺环节申请了“尺寸可调双列球轴承注脂头”专利,通过可调半径注脂头与护板设计,避免了反复拆换,并把注脂精度提升了30%以上,大幅度减少了油脂浪费的同时,还实现了注脂工艺的高度升级。

除了装配环节和注脂环节,她还带领团队利用了数据驱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控制。她在现有的生产执行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IoT传感器+AI分析模块,在磨削和热处理等关键工序部署震动和温度传感器,做到了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预测刀具磨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突发停机的可能。另外,还通过动态调整加工参数,补偿因“温漂”或设备波动导致的尺寸偏差,将关键尺寸波动范围压缩超过50%

林延敏团队的一系列创新,使得产品在性能和稳定性层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一次车间巡视的过程中,林延敏发现有时候轴承密封尺寸会产生漏脂和密封圈失效的问题。于是她带领团队彻夜研究如何突破。在实验中,她发现其实通过滑槽定位和百分表在线检测,可以实现密封槽全圆周快速检测,并且检测效率可以提升40%以上。随后,她将检测数据反馈至数控磨床,自动补偿修整砂轮,形成“加工—检测—补偿”闭环控制,顺利解决了漏脂和密封圈失效的问题。随后,团队还第一时间申请了“轴承套圈检测装置”的专利。

创新,让林延敏尝到了甜头。迄今为止,作为国内高端双列角接触球轴承领域的领军团队,林延敏团队已经拥有7项发明专利和2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外观专利。在推动轴承行业技术革新、提升产品性能及优化制造工艺方面,林延敏不但发挥了关键作用,还用实际行动推动了行业发展。

结语

如今,随着林延敏制定的《未来10年核心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她生产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客户也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她的团队也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精密轴承行业的领军团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