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健
2025年10月18日,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620多位商用车行业领袖齐聚于此,共同见证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启幕。而在分会场,中国重汽举行了以“跨越·共联·引领”为主题召开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并在大会上传出重磅消息: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国重汽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共同创造了重卡产销量全球第一的亮眼成绩。标志着这个曾被视为“追赶者”的中国车企,用短短三年时间完成了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惊险一跃。
看似偶然的登顶背后,实则是中国制造业系统性崛起的时代缩影。在多重复杂的压力下,中国重汽不仅稳住了国内市场的基本盘,更在国际市场上演了连续20年出口第一的好戏:2025年1-9月份,中国重汽实现汇总收入2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整车销量33.5万辆,同比增长22.8%。其中,重卡出口销量11.1万辆,同比增长24.5%。50%的国外市场是中国重汽的品牌;尤其是9月份,中国重汽重卡出口首次突破1.5万辆,创造了中国重卡行业单月出口新纪录,预计全年重卡出口销量将突破15万辆,进一步巩固中国重卡出口行业龙头地位。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
战略升维:
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
作为深耕国际市场20余年的中国品牌,在中国重汽的战略棋盘上,“绿色化、数智化、服务化、国际化、多元化”五大转型战略如同五根支柱,构建核心竞争力,撑起了其全球化竞争的骨架。在新能源赛道,公司率先推出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重卡,搭载自主研发的“黄河”动力系统,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在智能制造领域,济南莱芜智慧工厂实现5G全连接,焊接机器人精度达到0.02毫米级;后市场服务网络覆盖全球120个国家,提供“7×24小时”云端诊断服务。这种系统性变革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原本采购欧美品牌的维修周期为72小时,使用中国重汽远程诊断系统后缩短至4小时,运营效率提升94%。正如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正涛所言:“我们卖出的不仅是卡车,更是涵盖金融、保险、维保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国重汽创造性地构建了“双循环”市场体系:在国内市场,通过“黄河”高端品牌抢占干线物流制高点,2025年牵引车市占率突破37%;在海外市场,则采取“一国一策”精准打法——在非洲推出耐高温版车型,在欧洲布局纯电重卡,在东南亚建立KD组装厂。这种灵活的市场策略,使得中国重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燃油车需求激增中迅速抢占很大的份额。
作为山东重工集团旗下核心企业,中国重汽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带动1200余家供应商形成产业集群。在潍坊动力产业园,围绕潍柴发动机打造的产业链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在青岛港,专为重卡出口定制的滚装船码头使海运效率提升30%。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更通过技术协同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变速箱国产化率从45%提升至82%,彻底摆脱“卡脖子”困境。
技术破局:
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突围
十年前,中国重卡行业还在为突破柴油机热效率40%而努力;如今,中国重汽联合潍柴动力研发的全球首款热效率52.28%柴油机已投入量产。这项被誉为“发动机革命”的技术突破,使重卡百公里油耗降低15%,碳排放减少18%。在新能源领域,其自主研发的轮毂电机技术让车辆转向半径缩小40%,堪称商用车领域的“黑科技”。而正是突破了核心技术攻关,使得中国重汽在国际化转型的“长征路”上走得又稳,更有力!
不同于国外车企的通用化产品设计,中国重汽针对不同市场开发出200余种细分场景车型。这种“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的研发理念,成立场景化创新的“杀手锏”,使其产品适配性远超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通过搭建全球统一的数据中台,让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超级引擎”,中国重汽实现了对上百万辆在役车辆的实时监控。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防性维护系统将车辆故障率大大降低;智能调度平台使车队运营效率提升22%。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开发的商用车仿真测试平台,可将新车开发周期从传统的36个月压缩至18个月,这种效率优势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至关重要。
全球化攻略:
从本土化生存到全球化引领
在海外市场拓展中,中国重汽创新性地构建了“销售-服务-备件”三位一体的“铁三角”模式。在全球118个国家布满了中国重汽的经销网络和服务网联。在哈萨克斯坦,首批设立的5个备件中心库使配件供应时效从7天缩短至3小时;在墨西哥,配备双语工程师的服务团队可实现48小时内到场维修。这种极致的服务能力,使其在成熟市场中撕开了口子——2025年北美市场出口量同比增长400%,成功打入美国本土物流巨头UPS的供应商体系。
从印度塔莱加的CKD组装厂到巴西圣保罗的焊装车间,中国重汽已在海外建立8个生产基地。在越南,采用当地员工占比超过80%的管理团队,使工厂运营成本降低25%;在埃及,通过与当地政府合资建厂,成功规避了40%的进口关税。这种深度本土化策略,本土化“毛细血管”的制造,不仅规避了贸易壁垒,更赢得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从最初的价格竞争,到技术对标,再到如今的品牌引领,中国重汽完成了惊艳的品牌升级的“三级跳”。2025年发布的“黄河X7”高端重卡,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成功进入国际顶级德国汉诺威车展。这种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标志着中国重卡真正具备了与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实力。
站在国内和国际销量第一的历史高点,中国重汽的国际化的视野已投向更远的星辰大海。根据规划,到2030年将实现:出口覆盖全球180个国家,建立50个海外子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后市场服务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10个绿色制造基地。
正如刘正涛在大会演讲中所说:“今天的中国重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跟在别人身后的追赶者。如今,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引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用中国方案重新定义全球商用车行业标准。”这种底气,既来自过去十年的厚积薄发,更源于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重汽的故事给中国制造提供了新的启示: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能输出,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共建和价值共享,实现从“在中国制造”到“为全球创造”的跨越。当中国重卡的身影驰骋在世界各个角落时,一个新的商用车时代正在东方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