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乐云
在汽车工业奔向可持续未来的征程中,轻量化不仅是技术目标,更是绿色制造的灵魂所在。一项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粘接与脱粘,正悄然改变整车制造的效率与材料的循环命运。而在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一位中国工程师的执着与创新。
刘蕴川,凭借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博士研究、英国顶尖工程技术公司的研发领导经验,以及在捷豹路虎担任制造研究工程师的实践,始终站在粘接技术的前沿。他的工作不仅让汽车更轻、更强、更环保,更以连接与分离的智慧,勾勒出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蓝图。
“粘”出效率
可变频微波快速固化技术
在汽车制造中,胶粘剂的固化时间曾是生产线上的一大瓶颈。传统加热方式动辄需要数十分钟,而刘蕴川主导研发的“可变频微波快速固化技术”,将这一过程缩短至数秒之间。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微波在极短时间内扫过多个频段,形成均匀的能量场,直接作用于胶粘剂分子,触发其快速固化。与传统加热方式不同,它避免了因受热不均导致的变形或强度下降,尤其适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的粘接。
“我们不仅在提升速度,更在提升质量和可控性。”刘蕴川在访谈中强调。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捷豹路虎的Tucana等项目,并在英国EXPERT公司实现产品化,成为轻量化车身制造中的关键工艺。
“脱”出循环
可逆脱粘与材料回收新思路
“我希望粘接不是终点,而是循环的起点,”刘蕴川说。如果说“粘得住”是技术的第一重挑战,那么“拆得开”则是刘蕴川在可持续制造中的另一重突破。刘蕴川回忆,他在博士阶段便开始研究“可逆脱粘”技术,探索如何在材料寿命结束后实现无损分离与回收。
他与团队提出的“可膨胀石墨”作为脱粘剂,灵感来源于防火材料的特性。这种材料在受热时迅速膨胀,能在不破坏基材的情况下将粘接界面“顶开”,实现可控分离。该技术已被3M、汉高等国际领先胶黏剂制造商验证,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等高价值材料的回收中,也为电动车电池拆解、复合材料再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跨文化合作
在中英科研之间找到平衡
作为一名长期在英国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刘蕴川对中英科研文化有深入理解。他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快速迭代与工程落地能力,而英国更注重系统性的原理探索与跨学科合作。
“中国的实践导向让我更敏锐地捕捉产业需求,而英国的科研氛围培养了我系统思考的能力。”他说。这种跨文化的研发经历,让他在技术创新与工程实施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
如今,他在捷豹路虎负责下一代电动车电池系统的制造研究,继续推动粘接技术在能源存储与轻量化车身中的应用。他的目标很明确:持续将实验室中的技术,转化为可量产、可推广的工业解决方案。
未来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绿色制造
展望未来,刘蕴川认为,下一代汽车轻量化与粘接技术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他正在推动可变频微波技术与可逆脱粘胶黏剂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希望在未来5到10年内,将这些技术推向更成熟的应用阶段。
“我们不仅要让车变得更轻,也要让制造过程更节能,让材料生命周期更可持续。”他说。从粘接到脱粘,从英国实验室到全球产业链,刘蕴川用一项项具体的技术突破,诠释着工程师对绿色制造的贡献与潜力。他不仅是轻量化材料的连接者,更是汽车工业迈向可持续未来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