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王五洲
人才是驱动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进入四季度,唐家河煤矿在“选育用管”上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岗促用、因势利导的原则,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为矿井突围解困提供人才保障。
“选”上下功夫建好人才“蓄水池”。面对主体专业技能人才“接续紧张”,复合型人才“后劲不足”的实际,该矿坚持“内外联动、滴灌育苗”。对内,三年累计推荐6人赴集团、公司挂职锻炼。对外,聚焦采掘、机电等专业,把想学、能学的职工推送到西安科技大学进行脱产深造。近年来累计招引主体专业大学生12名进矿,选送委培生7名,不断充盈矿井人才“蓄水池”。针对复合型人才缺口,从生产、经营、政工等部门筛选潜质职工,纳入“跨部门轮岗计划”,实现从“技术型人才”向“技术党建双料型人才”转变。
“育”上做文章架设人才“快车道”。该矿把“育”的重心放在“学用结合”上,打造“全周期成长链条”。以“唐矿夜校”为主阵地,分层培育。先后开办电工、钳工等专业培训10余期,参训400余人次,累计培育认定技能人才113名。开展“故障推演+技能考核”实操特训,通过常态化“岗位练兵”“技术比武”,青年技能人才成熟期压缩至1.5年。15名35岁以下青年骨干脱颖而出,走上班组长、队干岗位。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工程,为8名潜质人才配备“技术大拿+管理骨干”陪跑套餐,采用“一线锤炼+部门历练+领导带教”三步进阶培养法,促使人才培育进入“快车道”。
“用”上求突破打造人才“聚能环”。该矿根据人才个性特点、专业所长,大胆使用。把人才放到关键岗位,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培养锻炼。采煤一队技术骨干吕建明牵头攻克“采煤机电源模块互置利用与标准化管理操作法”,实现12V与24V电源、127V与220V电源互通,确保跨电压等级适配,打破了厂商壁垒,构建起具备冗余容错能力的电源架构。使采煤机故障处置时效由过去的6至8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年均可节省配件采购成本60万元。面对掘进工效低,掘进一队生产骨干卢向冬牵头攻克“机载超前临时支护新设备新工艺助推安全高效掘进”课题。现目前,掘进碛头空顶暴露时间缩短82%,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安全系数,班进尺提升50%。让每一匹“千里马”都能在最适合的舞台上驰骋,共绘一幅幅安全高效生产的画卷。
“管”上细落实打造人才“栖居地”。该矿制定人才招聘、使用、晋升等相关文件和实施办法,确保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引来的人才,分阶段发放安家费,住进“大学生公寓”,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常怀“敬士如宾”之心、“人尽其才”之法、“任贤任能”之念,从全力当好“后勤部长”到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解决好人才的所虑所忧,让人才“心满意足”,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