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野 姚冰
现场踏勘困难区域,规划合理路线。
是掌心皱褶中裹满的细柔黄沙,是睫毛间挂霜的眼睑,还是黝黑脸庞上灿烂的笑容?当记忆里邓波的样子浮现出来,竟分不清哪个样子更清晰、更能代表他——这个投身物探行业以来,已在单位坚守16年,始终把“为祖国找油找气”刻进骨子里的物探人。
沙漠啃下“硬骨头”
2025年初的阿满项目,是邓波以排列队长身份交出的 “收官答卷”:要在6天内完成63930道节点仪的布设及回收,满足T+0.6设备配置实现排列高效滚动,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沙漠中基本无公网信号,昼夜有10余摄氏度的温差,自修公路一夜之间会被风沙覆盖,车辆和人员需要严丝合缝地精密调度,每一项工作都面临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他跳出传统思路破局:推行24小时“七个二”作业模式,两班倒无缝衔接、多岗互检补位,让队伍在极端环境下不停工;制定“十步法”操作规范,从设备出库到信号核验,每一步都锚定标准与责任人,织密全流程管控网。针对信号瓶颈,他牵头首创“无人机+国产星链”模式,替代人工扫码,让资料回传速度提升 50%。
身体力行是他对自己和所有队员的承诺:风沙埋线缆、断信号,他第一个冲进浮尘里排查,掌心磨红也不停手;帐篷被掀、物资吹散,他和驾驶员连夜驱车500公里采购,天微亮就帮队员搭帐篷、摆炊具;车队陷沙丘,他先扛木板垫轮,喊着号子带头推车,汗水混着沙粒往下淌……
每一次风沙来袭,他都不喊口号往前冲,再苦再累一起扛。这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也让这支队伍在极端环境里,总能拧成一股绳,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算好项目“全局账”
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掌控细节的大局观,让邓波脱颖而出,他被调任为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山地物探项目部副经理一职,主管生产经营。
从“管一队”到“控全项目”,他把“账”算得精细又长远。物资管理上,他建“一物一码”台账,小到螺丝、大到车辆,型号、库存、使用状态实时更新。
安全把控上,他总扎在一线:高陡施工区和运输组长趴在地图上圈“安全红线”;在设备仓库里戴手套核编号、用万用表测参数,微小偏差都要追根问底。
技术创新上,他早两年就培养山地无人机飞手,即将投入的28台无人机,有望成为国内物探“无人机群大面积作业”的首个案例 —— 他算的从不是“眼前账”,而是项目长远的“效率账”“突破账”。
守好初心“取舍秤”
2021年,母亲从ICU转出没有通知他,因为邓波已在新疆待了400多天。营地简陋的板房外,他对着手机声音哽咽地说道:“30多个兄弟等着我定方向,项目进度等着我扛,我真正感受到了忠孝难两全的苦衷,也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今年国庆期间,视频里12岁的儿子举着整理整齐的纸张说:“爸爸,奶奶下周的复查日期我记在备忘录里了,检查报告按时间排好,水电费也提醒妈妈交完了。”稚嫩懂事得让人心疼,邓波嘴角上扬,眼里却泛起微光。“上次儿子生日,我在工地赶生产,只能看爱人拍的蛋糕视频。我告诉孩子‘爸爸找的油,能让很多小朋友家灯明、气暖’,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爸爸好厉害’。”
邓波案头的《项目周进度表》第一页,有行工整手书:“岗位可变,初心不变;小家可欠,大节不亏。”对他而言,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把“找油找气”的事干实、干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