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金华抹茶 千年“瑟瑟尘”酿就现代“黄金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方令航

11.png

图为金华抹茶产品交流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唐代白居易笔下的茶粉煎煮图景,如今在金华的茶山与车间里焕发新生。当中秋市集上的抹茶月饼以清新风味俘获味蕾,当星巴克的抹茶拿铁飘出熟悉香气,许多金华人或许不曾知晓,这份源自千年工艺的绿色芬芳,正从家乡的茶园走向世界。2024年,金华抹茶产量达1412吨,稳居全省第二,产值突破1.92亿元,较2017年增长近7倍,这片黄金叶正以有机+科技的路径,蹚出茶产业升级的新赛道。

 

茶山蝶变

从明前嫩芽到全季抹茶料

 

清晨的武义茶山,薄雾尚未散尽,层层茶树间撑起的遮阳网如白色帷幔,将阳光滤成柔和的光斑。这是抹茶的特殊待遇,采摘前20天就得遮阴,这样茶叶才够嫩、香味才够足。武义县农业农村局茶叶技术服务站站长周小芬蹲下身,指尖抚过肥厚的茶芽,叶片上的绒毛清晰可见。

这片茶山曾是传统绿茶的主产区,每年春茶季的明前嫩芽是茶农最珍视的收获。但春茶期短暂,大部分夏秋茶因苦涩味重,利用率不足5%2004年,浙江武义骆驼制茶有限公司率先引入碾茶生产线,打破了茶山的季节局限,开启了金华抹茶的新纪元。

如今的金华茶园早已实现全季增值。在永康的抹茶原料基地,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的鲜叶被有序采收,这些曾被视为次等品的叶片,经蒸汽杀青、低温干燥后,成为优质的碾茶原料。抹茶加工让茶叶精深加工利用率提升到20%,机采鲜叶每亩产值超1万元,是传统茶园的两倍多。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祝凌平算了一笔账,公司8条碾茶生产线和4条抹茶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时,年产抹茶可达300吨,相当于盘活了周边两万多亩茶园。

品种改良更让茶山焕发新生。在兰溪的有机茶园里,日本薮北、奥绿等优质品种与本地的龙井43、春雨一号错落种植,2000多亩特色品种与6万多亩适制品种形成互补,为抹茶产业筑牢了原料根基。武义是中国有机茶之乡4家抹茶工厂都通过了有机认证,这是我们最硬的底气。周小芬说,有机种植让金华抹茶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三成,冲泡后茶汤鲜绿透亮,入口带着自然的回甘。

 

车间革新

科技守护千年风味


走进华仕达茶业的恒温车间,183台球磨机正以每分钟数十转的速度运转,双层桶壁中的冷水循环系统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0℃以下。抹茶娇贵,高温会破坏叶绿素和氨基酸,必须全程低温加工。总经理胡美娟拿起一罐刚研磨好的抹茶粉,倒置罐体再打开,粉末如细雪般轻盈落下,这是2000目以上的细度,比面粉还要细10倍。

从鲜叶到抹茶粉,要经过杀青、初烘、梗叶分离、研磨等十余道工序,每一步都藏着科技的密码。在乡雨茶业的生产线上,自动化设备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翻炒,蒸汽杀青精准控制在30秒内,既锁住了茶叶的鲜度,又去除了苦涩味。以前靠经验,现在看数据,水分含量误差不超过0.5%车间技术员指着显示屏上的曲线介绍,智能化生产让每一批抹茶的风味都保持稳定。

科技更让抹茶走出了小众圈子。在金东区的翡翠茶业车间,研发团队正在调试新批次的抹茶冰淇淋。我们发现低温环境能更好地释放抹茶风味,于是开发了冰淇淋、冷泡茶等系列产品。公司负责人王能说,这些产品不仅走进了李佳琪、与辉同行等直播间,抖音店铺更是积累了41.8万粉丝,“618”期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而在广交会上,金华企业研发的智能抹茶机惊艳亮相,一分钟就能做出一杯纯正抹茶,连日本采购商都忍不住赞叹味道正宗

如今的金华已形成清晰的产业分工:武义、兰溪主攻碾茶生产,2024年分别贡献312吨和110吨碾茶;永康聚焦抹茶研磨,年产量达661吨,占全市总量七成以上;金东区则深耕下游加工,仅一家企业的抹茶食品年产值就达2000万元。9家核心企业、34条碾茶生产线构成的产业链,让金华抹茶从单一原料升级为多元产品矩阵。


市场突围

从本土作坊到全球供应链

 

这罐抹茶要发往上海星巴克,下个月就能出现在抹茶绵云拿铁里。在华仕达茶业的成品仓库,工人正将封装好的抹茶粉装箱。自2019年与星巴克合作以来,这家武义企业每年供应100多吨抹茶原料,还深度参与新品研发。除了星巴克,金华抹茶还走进了肯德基、喜茶等品牌的供应链,甚至随着喜茶的海外扩张,飘向了更远的市场。

国内市场的热度同样惊人。中秋期间,金东区生产的抹茶月饼在电商平台销量同比增长50%;翡翠茶业的抹茶巧克力、抹茶酥成了年轻人的零食新选;更有企业盯上了日化赛道,研发中的抹茶面膜、牙膏即将面世,打造早刷抹茶牙、午饮抹茶茶、晚敷抹茶膜的消费场景。以前是饮茶,现在是用茶,抹茶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王能说。

在国际市场,金华抹茶正凭借品质打破偏见。以前客户都认日本抹茶,现在我们的产品能抢走他们的订单。一位茶企负责人自豪地说,金华抹茶通过了GAP良好农业管理、国际雨林认证等严苛标准,在色泽、香气、纯度等指标上已达到国际高端水平,价格却更具竞争力。2024年,金华抹茶出口量同比增长20%,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前路可期

破解瓶颈迈向产业高地

 

尽管成绩斐然,金华抹茶仍面临成长的烦恼。目前市场上以碾茶为原料的高档抹茶仅占30%,部分产品原料混杂导致价格混乱;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不足、部分生产线设备陈旧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升级。

破局的关键仍在有机+科技的深化。政策层面,金华正酝酿抹茶产业专项扶持政策,从基地建设到品牌培育提供全链条支持。技术端,当地企业正与大专院校合作,编制种植、加工技术规范,武义更是承办了《抹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研讨会,在行业标准制定中抢占话语权。

在武义新洲制茶的实验室里,红色、黑色等特色抹茶样品整齐排列。我们通过品种搭配和工艺创新,开发出差异化产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董事长石利华说,企业还计划打造抹茶+旅游体验园,让游客亲眼见证从茶叶到茶粉的蜕变。永康则在推进公司+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带动更多茶农参与优质抹茶种植。

万年上山见彩陶、一盏清茗品古今,浦江县前吴乡状元红博物馆有一处擂茶体验区,茶艺传承人吴敬云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在钵中反复研磨、擂制,融合着谷物焦香与茶叶清冽的独特醇香氤氲升腾。吴敬云告诉记者,穿越时光长河的擂茶食研技艺,某种程度上与抹茶加工一脉相承,在那些没有现代加工设备的年代,用最原始的器物和匠心完成食材的物理转化。当茶粉茶膏在沸水中化开涟漪,远古文明在盏中流动,载着八婺文明驶入现代茶席,齿间饮尽万年金衢风华。浦江黄金芽茶叶专业合作社推进茶叶+文化模式,在做好传统明前茶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出红茶、擂茶、红茶冰木莲等衍生产品,满足不同场景需求,见证从茶叶到茶粉的蜕变。

从白居易笔下的瑟瑟尘到如今的黄金叶,千年工艺在金华的土地上完成了华丽转身。这片年产1412吨的抹茶,不仅承载着茶农的增收希望,更书写着传统产业以创新谋发展的生动答卷。未来,当更多人端起一杯抹茶饮品时,或许会想起,这份清新滋味,正源自金华的青山绿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