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恒峰
在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有这样一位从业者:他从传统医药央企的信息化新兵起步,历经阿里、京东两大互联网巨头的行业淬炼,如今正朝着海外医疗的蓝海领域迈进。他就是马添,一位在医疗健康行业深耕十余年,正走在通往兼具技术思维、管理能力、商业创新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职业经理人之路。让我们听听他讲述职业生涯中“打怪升级”的成长历程,以及对行业未来的探索与思考。
医药信息化的“破局者”
回忆起职业生涯的起点,马添感慨道,他毕业之初就应聘进入国药集团的信息部,负责医院信息化项目,这一契机助他敲开了医药健康行业的大门。
刚入职时,马添参与的首个重点项目便是空军医学中心的院内物资管理系统升级。彼时,药厂、供应商与医院药房之间如同“信息孤岛”,药品配送、库存管理、结算流程全靠人工衔接,效率低下且易出错。恰逢空军总医院药学部专家从日本考察归来,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的物资管理新思路——这便是后来VMI(医院供应链管理库存体系)模式的雏形。
“当时这个概念太超前了,很多供应商都接受不了。”马添说,在传统模式下,供应商将药品送到医院药库便完成交付、发生货权转移,而新模式要求“药品放在医院,卖出后再结算”,这在当时的北京乃至全国都没有先例。更具挑战的是,当时仅有初步的理念框架,如何结合中国医院的实际情况,助推项目落地,全靠团队摸索。“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国内医疗体系的特点做调整。”
为了打通生产企业、供应商、医院药房的“三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马添反复调研医院需求、优化系统功能。他们不仅要解决技术层面的系统搭建问题,还要协调各方业务需求与商业诉求,推动医院变革传统管理思维。最终,在他与团队的努力下,项目成功落地,不仅提升了医院物资管理效率,还为公司带来了大幅新增药品配送份额。此后,这一模式经过反复打磨、革新,最终演化成SPD(院内物资管理系统)并落地309医院(现总参总医院)。马添还以该项目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实现了“实践+理论”的双重突破。
在国药的八年里,马添还完成了从技术岗位到营销层面的转型。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在医药行业深耕,必须弥补销售与管理经验的短板。于是,他主动申请从信息部转岗至销售中心,近距离接触医院药剂科、药学部的业务痛点。“信息化是‘手段’,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业务增长。只有懂销售,才能真正理解行业的核心逻辑。”两年后,国药成立医疗合作部,兼具信息化技术背景与销售管理经验的马添成为部门核心,主导推动了多个大型医院的供应链升级项目,逐渐从“技术骨干”成长为“项目管理者”。
谈及这段经历,马添坦言:“国药给了我最扎实的岗位锤炼和行业经验。在这里,我不仅掌握了医药信息化的专业技能,更理解了医疗体系的运作规律,树立了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的基本路径。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接地气’的历练,是后来所有工作的根基。”
互联网医疗的“变革探索者”
2018年,在国药完成“技能满点”的马添,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加入阿里健康,投身互联网医疗领域。“当时互联网行业如日中天,而我在国药已经看到了职业天花板,我想从线下突围线上,看看能为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新的改变。”
初入阿里,马添便参与了“智慧医疗”业务的开拓。彼时,阿里正计划将集团资源(支付宝、阿里云、钉钉管理系统)打包输出给医院,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马添凭借在国药积累的医院资源与项目管理经验,成为连接阿里与传统公立医院的“桥梁”。他牵头协调医院、支付宝(现蚂蚁金服集团)、阿里健康等多方资源,成功打通了全国首家院外在线医保统筹结算通道——患者通过支付宝即可完成在线挂号、诊疗、开方、医保结算的全流程,而后药品由合作药店配送上门,真正实现了“看病买药不用跑”。
“这个项目的核心是‘赋能’。”马添强调,“我们不是要颠覆医院,而是用互联网的优势与创新能力,解决传统医疗的痛点问题。比如,患者不用再在医院排队挂号、缴费,药店也能通过线上平台扩大客源,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模式。”该项目上线后,迅速成为互联网医疗与医保体系融合的标杆案例。
2020年疫情暴发后,阿里的业务方向迎来调整,马添转而负责消费医疗板块。这一次,他又发现了新的突破口:传统检验检测多服务于医院临床诊断,而消费级检测(如基因检测、乳糖不耐受检测等)虽有较好市场,但缺乏严肃医疗的背书和经验。他带领团队与华大基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等国内顶尖检验机构合作,筛选出具备“明确指标、用户易懂”特点的检验项目,将其搬上阿里电商平台。
更具创新性的是,疫情期间,马添团队率先推出“核酸检测线上预约+护士上门采样”服务。用户通过支付宝预约后,护士在约定时间上门采样,样本由物流快速送往检验机构,报告生成后同步至支付宝。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线下检测排队容易导致密接传染的问题,还为阿里带来了海量流量,推动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的用户活跃度大幅提升。
“这是一次‘颠覆’式的尝试。”马添自豪地说,“以前大家觉得线上只能做消费级医疗,我们证明了严肃医疗的检验检测也能通过互联网触达用户。这让行业看到,只要找对结合点,传统医疗与互联网就能‘双向奔赴’。”
在阿里的五年,马添的视野从“项目管理”拓展到“行业变革”。他不仅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了医疗服务流程,更理解了平台型企业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行业进步与发展。“阿里教会我的,是‘开放’与‘创新’。在这里,你必须不断突破边界,才能跟上行业的节奏。”
医保生态的“深耕重塑者”
2022年,马添加入京东健康,担任在线医保业务负责人。此次跳槽,主要是看重京东在医保领域的潜力——“阿里的医保项目只是个案,我想在京东把这件事做得更大、更深入,从而推动更广泛层面的行业进步与产业升级。”与阿里不同,京东在O2O(线上到线下)领域的基础相对薄弱。马添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在线医保业务实现“弯道超车”。然而,这一过程远比想象中要复杂:要打通医保局、电商平台、线下药店、医保系统服务商、银行五方链路,任何一方的停滞都可能导致项目夭折。
“最具挑战性的是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马添回忆道,医保个账基金属于国家医保基金的一部分,此前仅允许线下或医院场景使用,要推动线上药店结算,必须说服国家医保局和各省医保局调整政策。在北京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曾遭遇竞争对手的“阻击”,项目上线不到12小时就面临下线风险。“当时京东高层几乎全员出动,我们给市领导写函,核心诉求只有一个:让医保的普惠深入民心、让京东的便捷触手可及。最终,在高层的协调与团队的努力下,项目得以顺利保留,后续还被国家医保局、人民日报等官方平台报道,成为全国在线医保结算的示范案例。”
截至2024年,马添团队已在全国多个省份上线“在线医保个账OTC购药”项目,京东健康的O2O订单量与竞争对手相比,实现了三倍多的增长。但在马添看来,数据背后的价值更值得关注:“我们不仅为公司带来了业务增长,更推动了医保政策的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效仿北京、四川的模式,线上医保结算正在成为行业常态。”
如今,马添的目光又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海外医疗。“我的思路不仅是把中国的优质产品卖到海外,而是把海外先进的医疗资源‘引进来’。”从国药的“信息化新兵”,到阿里的“互联网变革者”,再到京东的“医保深耕者”,如今迈向海外医疗的“探索者”,马添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场持续的“打怪升级”。每一次转型,他都能精准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一个项目,他都能深入挖掘行业的痛点;每一段经历,他都能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兼具技术能力、创新思维与国际视野的管理者,将在海外医疗的新赛道上创造更多可能,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全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