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晓红 高晟桐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天安门广场成为荣耀与力量的汇聚地。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一机集团四分公司数控车工赵晶,这位来自一机集团装备制造一线的巾帼工匠,第二次站在观礼台上,内心的震撼与自豪如汹涌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她不仅是一名观礼嘉宾,更是这些“大国重器”的铸造者之一。
观礼
赵晶第二次参加阅兵观礼
“知道强,没想到这么强!”她在心中默念,这句话既是对国家装备水平的震撼,也是对无数个像她一样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们的致敬。当别人的阅兵记忆停留在激昂的口号与铿锵的步伐,她的观礼,却是一场与自己制造装备的无声对话。
这是继2019年赵晶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观礼后,又一次登上阅兵观礼台。
当分列式的官兵迈着坚毅步伐、喊着震天口号通过广场时,赵晶的心跳急剧加速。而当她参与制造的装备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隆隆驶过时,一种“亲手为国防铸剑”的使命感在她心底深深扎根。她挺直脊梁,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那是对自己投身国防事业的自豪,更是对未来使命的坚定承诺。
奋斗
为了装备的高质量交付
然而赵晶的“阅兵”,并未结束于天安门。
观礼一结束,她立即返回单位,直奔车间。在她看来,九三阅兵虽然结束,而属于她的“装备阅兵”——正在生产线上悄然展开。
机器轰鸣,人影忙碌。高倍放大镜下,她仔细检查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公差,不放过任何细微瑕疵;优化工艺时,反复调试材料强度与装配精度,还积极提出创新改进方案,只为缩短生产周期,让每一件“大国重器”都能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交付,成为守护祖国的坚固防线。每一个齿轮的咬合、每一处加工精度的跃升,都是她回应国家检阅的“铿锵步伐”;每提升一微米精度、缩短一秒周期,都是她为国防建设交付的“装备方阵”。
“我们也在接受阅兵,”赵晶说,“不是走在长安街上,而是站在车床前、数控台前、装配线上——这里的每一件产品,将来都可能驶过下一个十年的天安门广场。”
她从阅兵观礼的荣光中汲取力量,更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中诠释“献身”的含义。这种“现实阅兵”没有观众,没有镜头,但有庄严与重量——它是千万装备制造生产一线员工日复一日、无声而坚定的“战斗姿态”。
赵晶目光坚定地说:“未来,我将继续践行“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和团队一起,用心打造更多更先进的国之利器!”赵晶和她所在的团队,正在用另一种方式正步向前:不求扬名,但求利器在手;不追掌声,只愿国防永固。他们的阅兵场,是车间;他们的分列式,是精益求精;他们的致敬,是让每一件“中国制造”都成为震慑对手、守护和平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