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破舒适区敢“跨界”跨多系统能“闯关” 北重集团以技能比赛为复合型人才搭建“练兵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郭新燕 梁霖玉

近日的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 504 车间,一场关乎“突破能力边界”的较量正悄然升温。

首期复合型人才培养使用技能比赛拉开帷幕,16名数控铣、加工中心领域的青年技术骨干齐聚赛场、同台竞技。与常规比赛不同,此次比拼特意将“自行配刀、现场编程”设为核心环节,采用随机分配不同系统型号设备,倒逼选手跳出“熟机床”的舒适区,在实战中检验设备适配、跨系统操控的真本领。

“形位公差0.02mm的测量,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测量必须用杠杆百分表校准,差一丝都不行,绝不能凭经验估算!”

比赛筹备阶段,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邵青、北重集团级技能带头人孟建民受邀共同为比赛制定评分标准。

为避免职工因“熟悉机床”占优的情况,设备采用抽签制,比赛零件参照车间常用工件设计,从刀具选型、程序编写到加工实操,全程要求选手独立完成;更创新设置“工艺优化加分项”——只要选手提出的工装改进、刀具路径优化方案经评委现场验证有效,就能额外计分,让创新成为实打实的“硬实力”。

比赛消息一出,车间实训区便成了青年职工的“第二课堂”。孙燕飞坐在数控系统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旁的草稿纸写满了参数公式,《数控铣削工艺手册》的边角已被翻得卷起。“上次试切铝合金零件,表面总出现振纹,我查资料改了进给速度,再换个涂层刀片试试。”他抬头时,眼镜片上还沾着机床油雾,手中攥着的铣刀早已被磨得发亮。不远处的柔性加工生产线旁,5名职工围着工装草图争得面红耳赤:“在夹具底部加两个定位块,装夹时间能省一半!”“但定位块会影响排屑,不如在侧面开个导流槽?”争论声里,一个个优化方案被记在笔记本上,成了大家冲刺赛场的“加分筹码”。

“平时跟着师傅干活,遇到问题有人兜底,但比赛得靠自己闯‘技术关’。”参赛职工袁艺轩、赵正轩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为攻克“跨系统操作”难关,两人特意找老技师借来3台不同型号的设备说明书,每天下班后抽时间对照面板,逐个记按键功能、理操作逻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成了他们“跨界”闯关的“秘密武器”。

比赛当天,抽签环节一结束,张鹏飞就冲向2号加工中心——这台机床他平时接触少,必须在开赛前“找手感”;弯腰检查夹具平整度,伸手转动主轴听异响,再用卡尺量了量工作台间隙,动作一气呵成。不到十分钟,机床的“脾气”已被他摸得八九不离十。

赛场内,键盘的“哒哒”声和图纸翻动声交织,有人盯着屏幕眉头紧锁修改参数,有人偶尔抬头看一眼墙上的倒计时;刀具配置区,任家加蹲在工具柜前,拿着铣刀反复对比:“4刃比3刃更合适。”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工艺改进环节,王海彬在装夹零件时发现,现有工装定位易偏移,当即举手提出“加1个定位销”的方案。评委立刻围了过来,现场验证,加装定位销后,零件装夹偏差从0.03mm降至0.01mm,加工稳定性大幅提升。“这个改进既简单又实用,加3分。”

测量环节,孟圆拿着千分尺对准零件尺寸。当显示屏跳出27”(图纸要求27±0.1)时,他悄悄地擦了擦额头的汗,嘴角忍不住上扬。这意味着,他的加工精度完全达标。

最终,评委们依据文明生产、设备检查、加工精度、行为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硬性指标。从16名选手中选出3名技术骨干。

车间主任在总结时的一句话,道出了此次比赛的真正目的:“我们这次比赛不是要‘比出排名’,而是‘找出差距’,找到职工技能的短板,也找到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方向。”

下一步,504车间将针对比赛中暴露出的短板问题,开展“形位公差控制”“多机床适配”专项培训,更要把职工在比赛中摸索的好方法整理成《工艺优化手册》,让“以赛促学、以赛提技”真正落地,为复合型人才搭建起一条“从会操作到善创新”的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