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传辉
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的后期阶段,系统思维视域下“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政治任务并没有终结,面对多重变量叠加的返贫致贫隐患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必须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筑牢基层坚强战斗堡垒,健全四个机制和提升四种能力。
一、健全基层组织统筹机制,提升基层资源整合能力
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增收渠道较少等现实问题直接制约着对返贫风险的长期应对能力。面对资源零散、小弱和呈点状分布的现状,基层党组织要把统筹整合现有资源作为打破贫困“反弹”风险的基础性任务之一,健全完善“组织领导+要素整合+利益联结”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重点通过闲置资产盘活、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源汇聚等方式,拓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增强其经济抗风险能力。同时,在统筹整合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健全民主评议制度有效实现农村政务、农村财务、农村事务的全面公开。通过设立集体经济运行监事会,建立村民代表大会联审制度,建立将所有经济项目经“两议两公开”程序审议、分红方案须报村民表决后执行的制度。通过规范民主评议内容,科学设置评议频次,深化评议参与程度,及时做好评议反馈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
二、健全基层公共服务机制,提升重点人群兜底支撑能力
部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均和兜底帮扶不到位是引发规模性返贫风险的重要诱因。健全完善覆盖广、机制活、响应快的社会服务体系,是防止规模性返贫发生的重要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组织优势,督促构建集医疗、教育、就业、救助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推动服务资源向风险群体精准倾斜。重点放在搭建党组织统筹、驻村工作队参与、社会力量协同的服务平台,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村级集体组织要坚持对返贫边缘户实施“低保兜底+公益性岗位+教育资助+应急救助”的联动办法,涵盖收入支持、就业引导、生病救助与教育补贴等重要方面,使原本因就业不稳、急慢性病或教育支出陷入困境的家庭恢复生产生活能力。通过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困难家庭住房修缮与交通补贴,有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从而减少因突发支出导致的风险扩散。
三、健全常态化风险识别机制,提升基层治理预警能力
精准识别是防范规模性返贫的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主动承担数据统筹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台账系统,通过“人盯人”与“数盯户”的协同方式实现对风险对象的全周期识别。通过利用数字化平台设立监测网格单元,负责对应农户的基础信息采集与风险变化记录,按要求进行集体评估,形成风险等级划分清单。在日常防范风险中,要特别关注务工中断、健康异常、子女失学等不利因素,设立预警触发机制,推动政策“提速跑”替代“后补偿”。在常态化动态监测过程中,要强化村社之间的协同能力,推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治理逻辑转变。在日常帮扶工作中,要广泛运用广播、手机等及时推送帮扶政策,实施“一户一策”服务机制,创新实施“最后一户”工作法,为每个潜在风险户设立服务责任人,明确帮扶内容、频次与时限,实现对返贫风险的“早发现、快反应、强处置”,有效避免“漏测失帮”。
四、健全基层组织联结机制,提升群防群治共建能力
农村基层治理的可持续运行不仅依赖制度设计和政策推动,更根本地取决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持续响应。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围绕“强化责任、激发动力、培育认同”三条主线,构建“村党支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三层联动机制,有效扩大基层治理影响力。通过组织嵌入、示范致富、事务共议等制度安排,提升群众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项目监督等领域的实际参与度,使其成为治理过程的参与者和返贫防控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从而夯实基层防贫治理的群众根基与制度韧性。通过政策指导与技术培训,打造集“投资—管理—培训”于一体的村级产业团队,增强基层治理的内在韧性。通过创建“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推动防返贫工作从“单向推动”转为“内外合力”,在显著提升村民对公共事务的认同感与参与热情的同时,持续推动干群关系由“任务型”向“契约型”跃升,形成制度固化与情感认同的双重保障。
综上所述,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政策落地的第一线,其组织动员力、群众联结力与制度执行力构成了防返贫治理的核心支点。只有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将识别机制做细、干预资源配齐、治理体系织密,才能打通风险应对的堵点与盲点,严密构建组织统筹协调、群众主动参与、政策快速反应的整体动态防线。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