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中铁建电气化局轨道器材公司员工在调试智能机器人。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对铁路接触网腕臂生产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本报讯 (时海洋 陈林华 通讯员 郑传海)秋日的江苏常州变得凉爽起来。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公司生产汇流排及其附件、刚性悬臂装置的几个车间的员工,正抓紧时间生产京雄快线、杭德快线和乌鲁木齐等轨道交通工程所需产品。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区域中心负责人孔德阳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地铁建设所需的接触网产品,已经服务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重庆等40多个城市,地铁接触网产品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
该公司是一家在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零部件、移动式装配平台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研发、生产、检测和产品维护于一身。多年来,他们坚持以“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为统领,以蒋文杰创新工作室和唐凯兴创新工作室等8大创新工作室为支撑,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创新矩阵。研发的新产品涉及时速300 - 350km高速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时速200 - 250km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时速160km及以下铁路接触网零部件、风区和简统化接触网零部件、城市轨道交通刚性和柔性接触网零部件以及H型钢支柱、钢结构等。
由研发(装备)中心副主任宋博瀚领衔的“宋博瀚劳模创新工作室”,针对轨道交通常用刚性悬挂系列产品的要求特点,设计开发了刚性悬挂应急救援装置、刚性悬挂滑动定位线夹、咬合铰链型腕臂支撑及定位装置、弹簧补偿器在线监测装置和刚性接触网导线辅助导轨等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了刚性接触网塌网故障时抢修效率低、汇流排定位线夹与汇流排卡滞、传统腕臂支撑及定位装置安装繁琐和刚性接触网导线异常磨耗修复难等问题。工作室还通过对折弯薄板类、抱箍类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解决了公司内部生产相关产品时效率低的痛点。他们研发设计的刚性悬挂应急救援装置已运用于苏州地铁和深圳地铁,刚性悬挂滑动定位线夹已运用于深圳地铁16号线,咬合铰链型腕臂支撑及定位装置已运用于上海地铁11号线,刚性接触网导线辅助导轨已运用于太原地铁1号线;工艺优化后的薄板类和抱箍类产品已运用于贵阳、西安、重庆、厦门、太原、济南和天津等城市的十几条地铁线路。
由储文平博士带领“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关研制的高速刚性悬挂接触网振动试验线,不仅填补了我国高速刚性悬挂接触网模拟振动试验线技术研究空白,而且解决了刚性接触网线路难以满足城际轨道交通提速需求,以及在商业运行线路上现场试验成本高和受隧道空间限制造成的刚性接触网试验困难等难题,为加快时速160km以上的高速刚性接触网系统研制和生产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该公司围绕地铁产品开发和创新攻关立项的课题就有100多项,取得各项成果60多项,以“时速200公里级刚性悬挂接触网关键技术研究”为例,相继完成了时速200公里级刚性悬挂接触网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和环行铁道试验基地时速200公里级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试验,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围绕课题所开发的新产品已在汉巴南铁路桂花隧道、雄安R1线和杭德市域铁路等项目中实现批量应用。
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的产品能在全国地铁市场占据20%的份额,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科研创新矩阵按照交通强国战略和市场所需,十年如一日,在创新端不断发力,补链、延链、强链,为企业细分赛道,拓展和巩固市场链,为用户提供无忧虑服务。”
Ⅰ采访手记Ⅰ
以创新赢市场
■ 本报通讯员 郑传海
去轨道交通器材公司采访之前,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他们的产品不但在国内外铁路建设领域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而且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也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有人形容他们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一个员工不足400人、下设6大车间、6类核心生产线的“小巨人”企业,光是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创新工作室”)就有9个。这9个创新工作室通力协作,潜心研究,刻苦攻关,从产品模具研制到智能化设备研制,再到产品工艺的精细化攻关和接触网产品开发与迭代升级,以及各种关联产品检测试验的研究,覆盖了铁路和地铁所需接触网产品的设计、模具、生产装备、工艺质量、检验检测和运营维护等全域化链条。
也就是说,除后勤保障工作外,各项工作都被纳入了创新攻关范围,创新攻关成果,包含了高铁、客(运)专(线)、普铁、地铁和有轨电车。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所需的刚性和柔性接触网零部件产品以及H 型钢支柱、钢结构产品,以及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刚性接触网系统的理论研究,让人眼界大开。
窥一斑而知全豹。只要企业能够围绕市场所需,潜心于主业精耕细作,扎扎实实地抓好以强链、补链、延链为主旨的创新攻关工作,在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又何愁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