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杏花村外史》之第三季(连载之二十八)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2 3配图。中国现代白酒之父杨得龄.jpg

● 中国现代白酒之父杨得龄

■  杨仁宇

第二十八回    

清末汾香逆袭焕新

清末洋风扰酒乡,义泉危困盼新章。

协卿得助研佳酿,汾韵逆袭绽异光。

清朝末年,西风东渐,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西方文化与商品如潮水般涌入。西方烈酒随之而来,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杏花村里,老字号汾酒酒坊“宝泉溢”,这座承载数百年荣耀与传承的酒业堡垒,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酒坊内,年轻的王协卿,这位汾阳晋商王澐的儿子,满脸愁容,独自在空旷的酒窖中缓缓踱步。他刚接管“宝泉溢”不久,便面临这等艰难处境。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思索。曾经,这里酒坛林立,一坛坛精心酿造的汾酒散发醇厚香气,仿佛诉说着酒坊的辉煌过往。如今,酒窖却格外清冷,往昔那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已悄然消逝,窖中弥漫的馥郁酒香,似乎也被这萧瑟的氛围悄然冲淡。

王协卿深知,若想改变现状,必须做出革新。深思熟虑后,他将酒号更名为“义泉涌”,并亲自前往拜访著名的酿酒大师杨得龄,恳请他负责酒坊的生产和管理。杨得龄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眼神中却透着酿酒人独有的执着与坚毅,在汾酒酿造领域早已声名远扬。

“杨师傅,如今洋酒大肆入侵,咱们汾酒处境艰难。我虽初涉酒坊经营,但也知道唯有创新求变,才可能在这乱世中闯出一条生路。您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恳请您助我一臂之力。”王协卿言辞恳切,眼中满是期待。

杨得龄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少东家有此决心,我定当全力相助。汾酒传承多年,我也不愿见它就此没落。”

此后,王协卿为探寻应对之策,毅然决然地一头扎进对西方烈酒的研究之中。他每日穿梭于城中的各大洋行,与形形色色的洋人巧妙周旋,只为一探洋酒的奥秘。他不惜重金购置了多款昂贵的洋酒,将它们带回酒坊,日夜细细品鉴。每一款酒,他都仔细观察色泽,轻嗅香气,品味口感,还详细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感受与发现。

在一次洋行举办的品酒会上,王协卿结识了来自法国的酿酒师皮埃尔。皮埃尔身材高大挺拔,一头金发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湛蓝的眼眸仿若深邃的海洋,透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热情。他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尤其是对汾酒独特的酿造工艺,更是痴迷不已。

“王,你们的汾酒香气十分独特,那股清新雅致的芬芳,在众多酒品中独树一帜。”皮埃尔操着生涩但努力清晰的中文说道,“只是在口感上,若是能再丰富一些,层次感再强一点,或许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王协卿心中猛地一动,仿若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终于寻得了一丝曙光。他敏锐地意识到,西方先进的酿酒技术或许正是汾酒改良与突破的关键所在。此后,他频繁地与皮埃尔交流,虚心向他请教,从原料的精细处理、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到陈酿的巧妙方法,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询问,无一遗漏。皮埃尔也被王协卿的执着与热忱所打动,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经验倾囊相授。

回到酒坊后,王协卿迫不及待地与杨得龄商议改良汾酒的设想。然而,他们的想法遭到了老酿酒师傅们的强烈反对。

老酿酒师傅张全,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如沟壑纵横,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磨砺。听闻王协卿的想法后,他气得脸色涨红,胡子都气得翘了起来,声音因愤怒而颤抖:“少东家,咱汾酒向来都是严格遵循祖训酿造,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是祖宗们千锤百炼留下的精华,这才是正宗的汾酒风味。如今你要掺入洋人的法子,这简直是离经叛道,还能叫汾酒吗?祖宗怕是都要从地下爬出来怪罪咱们!”

王协卿急忙向前一步,诚恳地解释:“张伯,您先别生气,听我把话说完。我绝对没有摒弃祖宗技艺的意思,汾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我们的根,我比谁都清楚它的珍贵。只是如今形势严峻,洋酒来势汹汹,我们若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就必须做出一些改变。洋酒能招揽众多顾客,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咱们融合创新,取长补短,或许能让汾酒更上一层楼,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张全依旧不为所动,他重重地哼了一声,将手中的抹布往桌上一扔,拂袖而去。其他老酿酒师傅也纷纷摇头,面露难色,显然对王协卿的想法心存疑虑。

王协卿和杨得龄并未因此气馁,他们深知改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与坚持。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逐个拜访老酿酒师傅,与他们促膝长谈,耐心地讲解改良的缘由与意义。他们还特意带老酿酒师傅们参观研究洋酒的笔记与成果,用实际行动向他们证明决心与信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王协卿和杨得龄的不懈努力下,部分师傅被他们的坚持与热忱打动,逐渐转变了态度,决定支持改良计划。

王协卿深知要打造一款独特的汾酒,必须制定一套全新的酿造标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他提出了集贤七训和五十六天超长发酵期的酿造标准。集贤七训涵盖了原料挑选、酿造工序、酒品检验等各个环节,强调精益求精、诚信为本、尊师重道等理念,从精神层面和操作规范上为酿酒师傅们指明方向;而五十六天超长发酵期,更是突破了传统,旨在让酒醅充分发酵,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加浓郁复杂。

改良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在原料搭配上,他们大胆尝试添加一些新的谷物,希望能为汾酒带来独特的风味。然而,新的尝试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发酵过程过于迅猛,导致酒液发酸,失去了原本的醇厚口感;有时发酵却又停滞不前,香气也变得寡淡无味。面对这些难题,王协卿、杨得龄和师傅们日夜守在酒窖,眼睛紧紧盯着发酵缸,仔细观察发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不断调整原料的比例,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在温度控制环节,借鉴西方技术需要购置新的设备,而这一大笔资金却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巨大拦路虎。酒坊本就因生意惨淡而资金紧张,一时间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王协卿四处奔走,向亲朋好友借款,甚至不惜变卖了部分家中的珍贵物件与家产。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王协卿瘦了一圈,脸上布满了疲惫,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就在他们几乎要成功的时候,市场上却突然出现了恶意诋毁“老白汾酒”的谣言,说义泉涌的新酒是对传统的亵渎,口感怪异,还存在质量问题。一时间,已经有购买意向的客户纷纷犹豫,原本热情的市场反应迅速冷却。王协卿深知这是竞争对手的阴谋,但却苦于没有证据。他一边紧急安排人调查谣言的源头,一边加大宣传力度,详细介绍“老白汾酒”的酿造工艺和品质把控,试图挽回局面。

经过一番艰难的调查,终于发现是一家与洋酒商勾结的本地酒坊在背后捣鬼。王协卿果断收集证据,揭露了他们的丑恶行径。真相大白后,“老白汾酒”的声誉得以恢复,反而引发了更多人的好奇与关注。

为打开市场,让“老白汾酒”被更多人知晓,王协卿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品酒大会。他亲自向城中的富商、名流以及洋行的代表们发出诚挚邀请。品酒会上,王协卿身着一袭深蓝色的长袍马褂,身姿挺拔,气质不凡。他神情庄重而又满怀期待,为每一位宾客介绍“老白汾酒”的诞生历程与独特之处。

“各位尊贵的来宾,今日有幸邀请大家前来,共同品鉴我们义泉涌精心酿造的新酒——老白汾酒。它传承了汾酒数百年的精湛工艺,同时,我们也大胆借鉴了西方酿酒的长处,进行了创新改良。我们秉持集贤七训,采用五十六天超长发酵期,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意见。”王协卿声音洪亮,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在宽敞的大厅中回荡。

众人纷纷端起酒杯,轻轻嗅着酒的香气,随后浅尝一口,让酒液在舌尖缓缓散开。刹那间,整个品酒厅安静了下来,唯有轻微的赞叹声与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

城中富商赵老爷,身着华丽的绸缎长袍,手中把玩着精致的酒杯,微微闭眼,细细回味后,不禁赞叹道:“王公子,此酒果然别具一格。既有汾酒那令人难忘的清香,又融入了新奇的口感,层次丰富,回味无穷。我看,这酒定能与洋酒一争高下,在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洋行代表史密斯先生,金发碧眼,身着笔挺的西装,他轻轻放下酒杯,竖起大拇指,用流利的中文说道:“王,这是我在中国尝过的顶尖美酒之一。你们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这种勇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在商业竞争中至关重要。我相信,凭借这款酒的独特魅力,它一定会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

赞誉如潮水般涌来,“老白汾酒”的名声也随着这场品酒大会渐渐传开。酒坊的订单如雪花般纷纷飞来,不仅在国内市场重新站稳了脚跟,还远销海外,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与追捧。

在这场与西方烈酒的激烈商战中,王协卿和杨得龄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创新的精神与不懈的努力,带领义泉涌成功逆袭,实现了华丽转身。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传统技艺在时代的浪潮中,只要敢于突破束缚,勇于创新求变,就一定能够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