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左)和同事讨论矿用本安型行程开关的使用方式
■ 王建 尹梓
“非常感谢矿上的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让我晋升为兖矿能源技能大师三级,拿到20万元年薪!”近日,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东滩煤矿举办的座谈会上,通防工区监控队班长贺洪雷与20名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分享个人工作经历时感慨道。
2023年,东滩煤矿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建设矿井后,高学历、高技能的年轻人更受重视。贺洪雷发现,东滩煤矿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择业青睐。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加速成长
从高校学子到矿山实习生,从选煤技术员到原煤系统负责人,36岁的程飞,已在东滩煤矿扎根12年。
“刚到矿时,工作环境远不如现在,最初分到生产准备工区下井,条件艰苦。那时候年轻气盛,一个月下23个井也不觉得累。”回忆起2013年刚入职的日子,程飞感慨万千。
在生产准备工区锻炼三年后,程飞根据组织安排,调任洗选中心原煤系统。
“尽快从‘外行’变‘内行’!”带着这份决心,程飞开始了入门学习。那段时间他在现场一待就是一天,认真观察磁选机以及矸石平台上有没有跑煤情况。闲暇之余,找技术员借来图纸,反复对照现场设备推敲、琢磨。仅两个月,他就熟悉掌握原煤系统操作全流程。
“这是破碎楼关键筛分设备,新换的潜动力筛带料运行时,会因物料卡在拨齿与棒条间导致电机过载、设备自停,尤其入料端易卡堵,大块矸石进入重介系统,严重影响生产和提升效率,改造升级迫在眉睫!”时至今日,程飞依然对选煤中心1022潜动力筛改造记忆犹新。“改造的关键技术在于需要利用现有筛机构造,将筛机前端入料角度由15°调整为30°,将自由落体式入料改为滑行入料。”
为了确保角度的精确调整,程飞着了魔一般,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偷艺”,反复研究筛机的构造图纸,甚至爬到筛机顶部,用专业角度尺去量取每个细微角度。
就这样,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终于成功实现了由自由落体式入料改为滑行入料的目标。
“改造后的筛机筛分效率大幅提升,将每月停机时间缩至约150分钟,可多提升毛煤1250吨。不仅如此,这次改造还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间接提升创效150万余元。”东滩煤矿副总工程师、洗选中心主任介绍。
东滩煤矿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育人才,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总工大讲堂”“金领”实训基地等平台搭建人才“孵化器”,借助突击任务摔打磨炼,10个井下区队技术主管的平均年龄32岁。
从“设备小白”蜕变成“技术通”
2023年,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唐道增带着“用知识改变矿山”的信念,一头扎进东滩煤矿800米深处。
然而,迎接唐道增的不是想象中的“学术殿堂”,而是井下潮湿的环境、轰鸣的设备和复杂的智能化掘进系统。面对EBZ230M-2型掘锚机复杂的线路图和上千条参数,这个90后小伙没有退缩,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用半个月时间手绘出300多张设备拆解图,将每一个零件的原理烂熟于心。
工友们戏称唐道增“行走的说明书”,他却认真地说:“智能化设备是矿山的必然趋势,我得先成为它们的‘翻译官’。”就这样,仅半月时间,他就从“设备小白”蜕变成“技术通”。
但唐道增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在北翼东边界皮带巷智能化掘进项目中,DWZY1500带式输送机用自移机尾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整个掘进工作陷入停滞。
时间紧任务重!唐道增和工区技术人员迅速投入排查。没有先例可循,就查资料、画图纸、做实验,18个小时连轴转,反复计算、测量,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改造出一个适配的零件,让自移机尾重新运转起来。
问题的解决让智能化掘进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在唐道增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体化掘进生产平台逐渐成形,当230M-2掘锚一体机首次实现智能化高效掘进时,现场掌声雷动,唐道增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实现智能转型,最紧要、最急需的是人才,最基础、最关键的也是人才。东滩煤矿把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高校毕业生的主阵地,创新实施“1357”高校毕业生培养工程,建立包保培养、导师带徒制度,配备以分管矿领导为核心的帮扶团队,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目标化培养。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转正上岗率达到了100%,储备“85后”正科级干部18人、“90后”正科级干部5人、“90后”副科级干部16人。
用智能化思维解决问题的“00后”
2000年出生的张焱,是东滩煤矿综采一区最年轻的面孔。
2023年,这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突破家庭压力,怀揣着对煤矿的好奇,毅然走进综采一区3311工作面检修班,与职工毕曙光结为师徒。师傅将工作流程、风险预判等要点倾囊相授,让这个“初来乍到”的00后很快对井下工作有了系统认知。
“第一次下井就被震撼了!”张焱至今记得初见3311综放工作面的场景,多个智能子系统集成运作,集控中心远程操控设备,安全高效的智慧采煤方式,彻底颠覆了他对传统煤矿的印象,也让他笃定了深耕智能技术的决心。
放煤原理曾是他的“拦路虎”。自动放煤2轮配合人工找补1轮,结束后需关好放煤口、调整尾梁高度,确保过煤高度不小于500mm。但凭着00后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他跟着师傅毕曙光蹲在井下琢磨两小时,上井后对着图纸反复推演,很快吃透了关键技术。
两年间,从清理浮煤到操作支架,这个“职场菜鸟”快速成长,已能独当一面带领检修班完成工作。
真正让张焱崭露头角的,是3309工作面排水系统的智能化改造。该工作面运顺走向过长,连续式排水阻力大、效果差,因此改采用接力式排水。初期电泵接力时常烧坏,还需专人巡视监护,稍有不慎就会积水影响生产。
“得用智能化思维解决问题!”张焱和同事们扎进现场,记录涌水量、煤泥浓度和电泵参数,终于找到症结,于是提出“以风代电”方案。经过20多天反复实验,这套自动排水系统成功落地,减少了风泵的启停次数和用风量,实现了无人值守,排水稳定性大幅提升。
笔者问及张焱今后的打算,他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点燃青春,埋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