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郭金艳:以创新工艺与管理智慧诠释中国创造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王海亮


5-1 1配图.jpg

在全球无缝内衣产业中,郭金艳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家之一。她兼具外贸敏锐度与技术眼光,被业内称为最懂工艺的CEO”,也是少数能够把生产运营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的企业家。作为浙江莎蕾服饰的创始人兼CEO,她凭借二十余项专利和独创的小单快返模式,让企业从内衣代工厂成长为国际一线品牌的核心供应商。更重要的是,她的实践突破了中国内衣行业长期依赖低价代工的局限,使她成为推动行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关键人物。

从代工厂到技术定义者

长期以来,中国服装业依赖低成本代工快速发展,却缺乏原创与话语权。国内工厂大多只能照单生产,不曾想过要去满足、挑战甚至引导高端品牌客户对舒适性、设计感的更高要求。

多年的外贸一线工作,让郭金艳比大多数同行更早接触海外高端客户。她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也深知客户对产品质量、交付周期以及合规标准的严苛要求。然而,现实却是,当她试图为客户匹配国内工厂时,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教育这些工厂——从品质把控到交付规范,从社会责任认证到环保标准,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她亲自督促。久而久之,她意识到:如果继续依赖他人工厂,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客户的期待。

郭金艳决定打破这种局限。2013年,她毅然投下全部积蓄,从意大利购入内衣制作设备,创办了浙江莎蕾服饰。她希望凭借自己多年的外贸经验、客户积累,以及对行业未来的判断——尤其是对消费趋势和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来经营一家理想中的工厂。在她的设想里,这家工厂不只是完成订单,而是要以高标准和高质量,真正赢得客户的信任。

创业初期,她确实依靠高标准、高质量打开了局面。客户的订单虽然不大,但她始终要求按国际标准生产,哪怕增加成本也绝不妥协。渐渐地,企业在小范围内建立起了口碑。但真正让郭金艳从代工厂主跨越到技术定义者的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那一年,一家英国百年企业带着花边文胸样品找到她,希望能在中国复制生产。这类产品此前主要由土耳其制造,中国没有先例。大多数工厂会选择照着原样模仿,而郭金艳却敏锐地发现原工艺在舒适度和美观度上的缺陷。她主动提出改良设计,并承诺在研发阶段不收订金。这一决定在当时几乎是孤注一掷,因为一旦失败,公司可能血本无归。她带领团队前后投入近两年,不断试验、调整,甚至重新设计了生产流程。最终,改良版文胸问世,不仅通过了客户的严格测试,还成为公司多年来的稳定畅销款。这个项目一度贡献了公司超过50%的营业额,也让莎蕾服饰在国际市场上声名鹊起。它不仅打破了中国只能代工的固有印象,也证明了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国际高端市场提出新的标准。

此后,郭金艳不再满足于工艺优化,而是主动投入新材料研发。2018年,一家德国企业慕名而来,提出希望开发既轻薄又保暖的针织面料。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传统做法要么保暖但厚重,要么轻薄却不御寒。郭金艳带领团队投入一年多时间反复实验,最终研发出轻暖科技纱线,在保持轻盈的同时实现了理想的保暖效果。新材料一经推出,不仅解决了客户的难题,也迅速带动了企业的业绩增长。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她开始展现出真正的企业家格局。她深知,一个企业要持续成长,不能只做别人提要求的解题人,还要具备主动洞察趋势、引领需求的能力。在学习和研究行业趋势的过程中,她发现:如今的消费者与过去已截然不同。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厚重的传统内衣,而是越来越追求舒适、轻便、健康和时尚。郭金艳判断无缝内衣将成为未来趋势,于是加大投入,把企业的发展重心全面转向无缝内衣领域。同时,她也开始注重专利保护,用知识产权守护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她已拥有2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覆盖从面料、结构到工艺的多个环节。

从复制订单,到主动改良工艺,再到自主研发材料、提前布局趋势并以专利保护创新,郭金艳一步步跨越了代工厂主的角色局限。如今在不少国际客户眼中,她已不仅是生产方,更是值得依赖的技术与创新合作伙伴。

管理模式创新:破解行业痼疾

在服装制造业,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挑战。长期以来,大多数工厂都面临着三大痼疾:第一,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大量生产却难以全部卖出,资金被压在仓库里;第二,SKU(库存单位)庞杂,款式过多、管理复杂,往往导致原材料、人力和仓储资源的浪费;第三,资金周转慢,企业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缺乏应变能力。

疫情期间,这些痼疾被进一步放大。海外市场骤然收缩,许多依赖大批量订单的工厂,仓库堆满了卖不出去的成衣,现金流也随之断裂,不少企业被迫关停。

郭金艳则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她在无缝内衣行业率先推行按需生产小单快返模式。所谓按需生产,就是严格按照客户订单的数量来生产,不额外备货,从源头上消除库存风险;而小单快返,则是客户先下少量样单测试市场,根据反馈再快速追加。这一思路在行业里并非无人提及,但真正落到实处却极少,因为它对工厂的技术水平和品质控制要求极高。

没有多余库存,就意味着没有容错空间。郭金艳直言。若产品良率不足,出现残次品却没有替换,订单就会直接受影响。因此,敢于实行这种模式,本身就是对自家工艺和质量的最大自信。为了保障稳定性,她不仅在生产流程上不断优化,还建立起严格的质检体系,确保每一件出厂的产品都能达到国际客户的标准。

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莎蕾服饰为大客户开设专属生产线,提前储备关键纱线,并安排专人实时跟踪销售数据。这样一来,一旦市场出现畅销款,公司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补单。正是凭借这种高灵活性和高质量,莎蕾服饰在疫情最艰难的几年,销售额反而逆势增长了30%

与依赖大规模、长周期订单的传统OEM(代工厂)相比,郭金艳的模式更契合数字化和快时尚时代的节奏,也让企业在市场不确定性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她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难题,更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只有在工艺和品质足够自信的前提下,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如果说工艺与管理的双重创新,奠定了郭金艳在行业内的独特地位,那么她对国际规则的主动拥抱,则让莎蕾服饰真正进入了全球一线品牌的核心供应链。

在郭金艳的推动下,企业先后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例如BSCI(商业社会责任倡议),强调企业在用工和劳工权益方面的合规;SEDEX(供应商道德信息交换),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透明度;Oeko-Tex,确保产品面料符合国际环保标准;以及GRS(全球回收标准),要求生产全过程实现循环利用与可追溯。正是依托这些认证,莎蕾服饰顺利进入了CKESPRITTOMMYCOSTCOZARA等国际大牌的核心供应链,从单一的订单合作逐渐发展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许多企业看来,这些只是被动满足客户要求的门槛;但郭金艳选择主动推动,甚至提前布局。她深知,只有把企业做得更专业、更规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供应链中脱颖而出。正是这种前瞻性的管理,使莎蕾服饰从单纯的制造工厂,成长为负责任的合作伙伴,赢得了国际客户长期的信赖。

与此同时,郭金艳并不满足于当下。2018年,她考入复旦大学EMBA项目,开始系统学习战略与管理。她把课堂上关于企业转型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更加坚定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信念。如今,她正推进年产500万件无缝内衣技改项目,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效率;同时筹划在纽约设立设计中心,在德州建立生产和物流基地,把中国原创的设计与技术推向世界。

在她看来,制造是跟随,而创造才是引领。她要做的,不仅是生产出更多的内衣,更是打造一套属于中国的工艺、管理和品牌体系。

郭金艳的故事,不只是企业成长史,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缩影。她凭借创新工艺与管理智慧,带领企业赢得国际一线品牌的长期信任,也让世界看见了中国企业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新角色——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规则的重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