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三维发力聚才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纪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1 1 图为焦飞为青年职工.jpg

图为焦飞为青年职工讲解自动拉移列车的工作原理。


         本报通讯员 倪小红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近年来,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始终秉持人才强企战略,紧扣新时代煤炭企业智能化升级、安全高效生产的新要求,以引才扩流、育才提质、用才赋能的三维发力模式,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根基。

铺设养成路让人才扎下根

智能化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如何实现精准联动?”“电液控系统出现通讯中断故障时,该按怎样的流程快速定位问题点?”……连日来,三秦工匠一号煤矿综采一队机电技术骨干焦飞忙得不可开交,除在生产现场走动、解决设备隐患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电脑前忙碌着,制定机电培训方案,为后续技能教学积累实战素材

为让高技能人才的火种燎原,一号煤矿推出学历+技能双提升培养计划,鼓励职工立足岗位,通过函授、自学等多渠道提升自身学历。开设素质提升专项培训班,定期邀请高校煤炭领域教授、设备厂家资深工程师来矿授课,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理念、理论知识输送到一线;把井下生产现场、地面机修车间打造成实景实训基地,由矿领导、部室技术负责人等实战派担任讲师,让职工在理论学习现场实操问题解决的循环中逐级成长、层层进阶。

面对一线部分职工技术基础薄弱的现实难题,该矿充分激活内部人才富矿,将懂技术、有经验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草根专家们请上培训讲台,手把手传授故障排查独门诀窍,把多年积累的实操经验变为同事们听得懂、用得上的技能干货,助力更多职工从普通工人技能工匠转变。

是准备队培养了我,是一号煤矿历练了我。”1986年出生的杨永岗,是一名普通的电工。经过18年的磨炼,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成长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全国煤炭行业青年技术能手,多次在全国、行业级大赛中斩获佳绩。

搭建练兵场让人才冒得出

组队参加扎煤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4人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这是一号煤矿2024年以来人才培育工作的成绩单,这份亮眼的成绩离不开矿井为人才搭建的优质实践平台。

好的平台是推动人才向的关键一环。一号煤矿从硬件升级、赛事赋能两方面入手,为职工搭建全方位成长成才的练兵场

该矿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创效工作室、井下实训基地、智能矿井实训基地、5G+VR+AR技术的矿山培训系统及智慧数据平台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把枯燥的课堂搬上云端,职工可通过模拟系统实操智能化设备,在虚拟场景中演练故障排查,让培训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练,让课堂更有感染力、培训更有吸引力。

职工职业技能有多强,企业提供的舞台就有多大。为让优秀技能人才冒得出,一号煤矿坚持以技能竞赛为纽带,常态化开展五小三绝、职工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岗位达标等活动,同时积极推荐职工参加集团、陕西省、全国煤炭行业的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搭建从班组到全国的晋升擂台,让身怀绝技的产业工人破圈出彩

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我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离不开矿上的实训基地给我模拟练兵,企业给了我们发光发热的舞台,让我们有底气去挑战更高水平的对手。准备队职工王志国感慨道。

优化路线图让人才有奔头

作为通风部基层管理人员,如何平衡日常安全监管与职工技能培训的优先级?”“请结合1014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简述采、抽、钻的衔接要点及风险防控措施……”

812日,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在一号煤矿综采三队学习室进行。面试答辩环节,12名竞聘人员围绕竞聘岗位认知、工作实绩、竞聘岗位规划与工作展望等逐一进行竞聘演讲,这样的场景,在一号煤矿已成为常态。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才的活跃度,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为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内在动力,一号煤矿从机制创新入手,构建起横向贯通、纵向畅通的职业发展体系。打破技术岗管理岗的界限,允许技术骨干通过竞聘进入管理岗位,也支持管理人员到技术岗位发挥专长,避免人才一岗定终身;健全技能等级晋升通道,实行技能等级津贴制度,特级技师、高级技师、技师每月可享受1500元、1000元、800元津贴,让职工清晰地看到技能提升=待遇上涨+发展拓宽的成长路径。

不能让人才窝在舒适区,更不能让企业出现人才荒。一号煤矿推出系列高含金量激励政策,一线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可享受与管理干部同等的工资待遇;有能力、重实干、善创新的职工,会被推到项目攻关、技术革新的“C,让他们有奔头、有盼头、有甜头,更有劲头

2024年以来,该矿累计开展培训354000余人次,先后有12名基层人员通过竞聘走上了管理岗位,21名一线职工成为班组长,评定42名技师、高级技师,完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334项,发表科技论文196篇,申报专利48项。如今的一号煤矿,技能人才有上升通道、管理骨干有实践平台、青年人才有成长空间,矿井更有了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底气,这股奔涌的人才活水,正推动着这座能源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蹄疾步稳、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