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宇
清道光举人、史学家曹树谷
清咸丰版《汾阳县志》1838 年
第二十七回
曹树谷墨染汾香魂
树谷钟情汾酒香,探寻酿艺韵流芳。
遭疑苦索终成曲,县志留名美誉长。
清朝道光年间,汾阳大地钟灵毓秀,山川如画,汾水悠悠荡荡,似一条灵动的绸带蜿蜒其间,默默滋养着这片丰饶的土地。杏花村,宛如一颗温润明珠,恰到好处地镶嵌在汾阳的版图之上,凭借独特精妙的酿酒技艺声名远扬,四方皆知。汾酒,那散发着醇厚馥郁香气的琼浆玉液,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当地人生活的每个缝隙,化作这片土地的精魂。
曹树谷,这位土生土长的汾阳文人,自小就对诗词歌赋怀有炽热的情愫。他身形清瘦,常着一袭素色长衫,行走在街巷间,举手投足间尽是文人的儒雅气质。其眼神澄澈明亮,透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更饱含着对家乡深沉的热爱。在他的记忆深处,汾酒的香气无所不在,或萦绕在热闹的酒坊,或飘散于寻常的街巷,那是家乡独有的味道,是岁月悠悠沉淀的珍贵馈赠。
“树谷,你瞧这汾酒,它可不单单是供人饮用的酒水,更是咱汾阳的骄傲与荣光啊。”曹树谷的父亲,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指着酒坊里忙碌劳作的身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父亲,我明白,这汾酒的香气,早已刻在我的心底,这辈子都忘不掉。”曹树谷目光炯炯,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认真回应道。
随着年岁渐长,曹树谷对汾酒的热爱愈发深沉浓烈。他开始主动深入探寻汾酒的酿造工艺,整日穿梭于各个酒坊之间,与酿酒师傅们倾心交谈。
“师傅,这汾酒的酿造工序繁杂,其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诀呢?”曹树谷满怀好奇,向一位正在专心搅拌酒醅的老师傅发问。
老师傅缓缓抬起头,脸上浮现出憨厚朴实的笑容,说道:“小伙子,这汾酒的酿造,讲究可多了去了,概括起来便是‘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明,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差池,这酒的滋味可就变了。”
曹树谷听得极为认真,逐字逐句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底。他亲眼目睹工人们精挑细选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的高粱,那些高粱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光芒,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看到他们取用清澈甘甜的井水,那井水汩汩涌出,仿佛蕴含着大地深处的灵韵与生机;看到他们制作酒曲时全神贯注的神情,那酒曲宛如汾酒的灵魂核心,承载着酿酒人的心血与期望。
回到家中,曹树谷端坐在书桌前,酒坊里的一幕幕场景在他脑海中不断放映。他缓缓提起笔,蘸满墨汁,开始创作关于汾酒的诗词。
“琼浆玉液出汾阳,酿艺传承岁月长。”他一边低声吟诵,一边挥笔书写,仿佛将自己对汾酒积攒多年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了这一笔一划之间。
然而,曹树谷的创作之路布满荆棘,并非一帆风顺。他饱含心血创作的诗词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过度夸赞汾酒,将其夸得神乎其神,脱离了实际;还有人对他的才华表示质疑,觉得他的诗词不过是为了附庸风雅,并无多少真才实学。
“这曹树谷,写的都是些什么呀,不过是一堆夸赞酒的言辞,没什么了不起的。”
“就是,还敢自诩为史诗,简直是自不量力,太狂妄了。”
面对这些质疑与嘲笑,曹树谷内心痛苦万分,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迷茫之中。他开始反复思索,自己的创作是否真的有价值,能否真正展现出汾酒独一无二的魅力。
“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吗?”曹树谷独自一人坐在汾水河畔,望着缓缓流淌、悠悠远去的河水,满心困惑,喃喃自语。
就在他几乎要被绝望吞噬,准备放弃之时,一位云游四海、学识渊博的老学者听闻他的事情,特意前来拜访。
“年轻人,我听说你在创作关于汾酒的诗词时,遭遇了诸多困难?”老学者面容和蔼,语气轻柔地问道。
曹树谷抬起头,眼中瞬间燃起一丝希望之光:“先生,确实如此,我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现在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老学者微笑着,语重心长地说:“汾酒,绝非仅仅是一种普通饮品,它承载着汾阳数不清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无数汾阳人民的情感寄托。你的诗词创作,若能真切展现出这些丰富内涵,又何必过分在意他人片面的看法呢?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汾酒的灵魂,答案自会浮现。”
老学者的这番话,恰似一盏明灯,瞬间照亮了曹树谷内心黑暗迷茫的角落。他当即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思路,更加深入全面地探寻汾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此后,他不辞辛劳,踏遍汾阳的每一寸土地,走访每一个角落。他坐在老人们身旁,静静聆听他们讲述汾酒代代相传的古老传说,那些故事仿佛带着时光的温度,在他心间流淌;他一头扎进古籍堆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竭力寻找关于汾酒的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记载;他还积极参加各类酒文化活动,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酒客们热情交流,倾听他们对汾酒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在一次盛大的酒会上,曹树谷有幸结识了一位来自京城的富商。富商端起一杯汾酒,轻轻嗅闻,随后一饮而尽,满脸赞叹:“这汾酒,在京城都极为难得,其香气醇厚悠长,口感绵柔顺滑,当真是酒中极品。”
曹树谷听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之情。他深刻意识到,汾酒的魅力早已跨越地域的界限,成为了全天下人都为之倾心的华夏瑰宝。
回到家中,曹树谷再次郑重地拿起笔,全身心投入创作。这一次,他的诗词里不再仅仅局限于汾酒的酿造工艺,还融入了汾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汾阳人民在田间辛勤劳作,只为收获优质高粱的身影;有酒坊里工人们专注酿酒,挥洒汗水的场景;有逢年过节时,一家人围坐共饮汾酒,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画面;更有汾酒所承载的汾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杏花村里酒旗扬,香漫山川韵绕梁。墨客骚人皆沉醉,千年佳酿美名扬。”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曹树谷终于完成了《汾酒曲》八首。这八首诗词,每一首都饱含着他对汾酒炽热的情感,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字里行间皆是他灵魂的倾诉。
他满怀期待地将《汾酒曲》呈给当地的文人雅士品鉴。起初,众人还带着怀疑审视的目光。但当他们逐字逐句读完这八首诗词后,无一不被曹树谷卓越的才华和对汾酒深刻透彻的理解所折服。
“曹兄,这《汾酒曲》实在是精妙绝伦啊!将汾酒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是啊,读罢这诗词,仿佛那醇厚的汾酒香气就在鼻尖萦绕,汾阳的独特魅力也尽在眼前。”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汾酒曲》在汾阳乃至整个山西地区广泛流传开来。人们在悠然品尝汾酒的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八首诗词,沉浸在其中的美妙韵味里。
后来,清朝道光年间修订《汾阳县志》,编撰者们偶然间发现了《汾酒曲》的非凡价值。他们一致认为,这八首诗词从多个侧面生动反映了汾酒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和深远的文化价值,无疑是汾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汾酒曲》,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应当收入县志之中,让后世子孙也能领略到汾酒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一位编撰者激动地说道。
于是,《汾酒曲》被正式收录进了《汾阳县志》。曹树谷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他深知,自己多年来的努力与坚持终于得到了认可,汾酒的独特魅力也将借助这县志,代代流传,永垂不朽。
多年之后,曹树谷已然成为一位备受尊崇的文人大家。但他对汾酒的热爱丝毫未减,时常回到杏花村,与酿酒师傅们一同围坐,品尝香醇的汾酒,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与感悟。
“这汾酒,恰似一首永恒不朽的诗篇,每一次品尝,都能让我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与灵魂。”曹树谷深情地望着酒坊里排列整齐的酒缸,感慨万千地说道。
而汾酒,也因曹树谷的《汾酒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闪耀、无可替代的绝世佳酿 。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