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汾酒”改名“茅台”。
●赤水河畔盐道忙。
■ 杨仁宇
第二十六回
赤水河的汾酒回响
晋商郭氏赴黔川,汾酿携来赤水湾。
一脉嫡传新韵绽,遗香妙法永流传。
清道光年间,山西有一位盐商郭昌,自幼聪慧过人,对商贾之道颇具悟性。其家族数代经营盐业,家底颇为殷实。郭昌成年后,顺理成章地接过家族生意,往来穿梭于川黔晋陕,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彼时,盐业为官督商办,在外人看来,一切平稳有序,实则暗流涌动,竞争激烈异常。郭昌心中萌生出另谋生意的念头。在盐道之上,贵州仁怀的边陲小镇茅台,因地处川黔要冲、赤水河畔,来往商贾络绎不绝。郭昌时常奔波于此,亲眼见证了此地商贸日益繁荣的景象。然而,常常买不到酒喝的状况,却让心思缜密的他敏锐地嗅到了一丝商机。郭昌心想,若能将山西汾酒的酿造技艺引入此地,或许便能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商业天地。
说做就做,郭昌毅然决然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路,山高水长,路途颠簸,但郭昌满心都构筑着北酒南制的憧憬与向往,全然不顾旅途劳顿。回到家中稍作安顿后,他拜别父母妻儿,从杏花村酒坊聘请了制酒师傅严师傅,又带上几名忠实可靠的伙计,驱赶着驮满货物与酿酒器具的骡马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们翻越过太行山脉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沿着蜿蜒曲折的蜀道深入西南。
宜人,郭昌当下便决心在此仿照汾酒的精湛制法,酿造出上等美酒。
郭昌与严师傅一番合计,在茅台镇寻租到一处宽敞的院落,将其改造成酿酒作坊。在严师傅的指导下,郭昌亲自挑选当地颗粒饱满的优质小麦作为曲药,以淀粉含量高的高粱为原料。作坊里,伙计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浸粮、蒸煮、摊晾、下曲、发酵……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汾酒的传统工艺,容不得半点差错。
郭昌整日沉浸在作坊之中,仔细观察着酿酒的每一个环节。他对伙计们要求极为严苛,一旦发现有工序未达到师傅的标准,必定责令重新操作。在他的精心操持下,第一批仿照汾酒酿造的烧酒终于问世。郭昌邀请镇中乡绅、商贾前来品尝,众人品尝后纷纷称赞。此酒虽不如杏花村所酿汾酒那般香气清正淡雅、入口绵柔顺滑,但酒液清澈透明,在茅台镇堪称无人能及。
数年之后,郭昌在茅台镇的生意逐渐步入佳境。但此时,因家中突发急事,他不得不返回山西。临行前,他将酿酒作坊托付给严师傅,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坚守汾酒的酿造工艺,同时不断改良创新。贵州仿制汾酒的横空出世,如同星星之火,带动了赤水河畔酒业的蓬勃发展。
时光悠悠流转,到了满清咸丰初年,茅台镇已然呈现出一片繁华热闹的盛景。赤水河穿镇而过,河水悠悠流淌,静静见证着两岸酒坊林立,商贾往来如织的繁荣景象。酒肆中飘出的阵阵醇厚酒香,弥漫在整个小镇的上空,引得路人频频驻足,沉醉其中。
陕西盐商宋铭和毛启贤,也常往来于茅台一带。二人皆是商场老手,在盐业经营中积累了丰厚财富,眼光独到且行事果敢。他们听闻郭昌留下的酿酒作坊所产之“仿制汾酒”在茅台镇声名远播,不禁心生好奇,还暗自琢磨着是否有将其买下的可能。
一天,宋、毛二人来到郭昌的酿酒作坊。作坊位于镇西一隅,虽不是最为繁华之地,却有着一种古朴而醇厚的独特韵味。门口挂着的酒幌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悠悠诉说着过往的酿酒故事。
走进作坊,宋铭和毛启贤便看到伙计们正专注地忙碌于酿酒工序之中。那热气腾腾的蒸锅,弥漫着浓郁粮食香气的发酵池,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这里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作坊的严师傅,年约五旬,头发略显斑白,但精神矍铄,见有贵客来访,赶忙热情地上前迎接。
“二位贵客,不知从何处而来,有何贵干?”严师傅客气地问道。
宋铭拱手笑道:“师傅您好,我俩乃陕西盐商,听闻贵坊所产之酒别具风味,特来一探究竟。”
毛启贤接着说道:“久仰贵坊大名,此次前来,一是想品尝美酒,二是看看是否有合作的机缘。”
严师傅引着二人来到酒窖,取出一坛封存的烧酒。酒液倒入杯中,清澈透亮,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宋铭端起酒杯,轻嗅其香,再浅尝一口,闭眼细细品味片刻后赞道:“此酒果然不凡,入口绵柔,香气清正,确是难得的佳酿。”毛启贤亦点头称是,目光中满是赞赏。
随后,宋铭和毛启贤表明了想要盘下酒坊的意愿。严师傅面露难色,说道:“此酒坊乃我家旧主郭老爷所留,出卖酒坊如此大事,我实在难以擅自做主。”
宋铭诚恳地说:“师傅不必担忧,我俩绝非无端之人。我们深知此酒坊的价值,也敬重郭老爷留下的心血。若能盘下酒坊,必定会用心经营,让这美酒的声名更加远扬。”
毛启贤也在一旁补充道:“管家您在酒坊多年,对这里的一切最为熟悉。若酒坊归我等所有,还望您能继续留任,您的经验对酒坊至关重要,我等定会厚待。”
严师傅沉思良久,想到郭昌当年离开时的殷切期望,再看眼前二人的满满诚意,又思量自己虽懂些技术,但在经营管理上有时确实力不从心,终于点头应允。经过一番深入商议,双方达成协议,宋铭和毛启贤成功盘下酒坊。
盘下酒坊后,宋铭和毛启贤并未急于改变酒坊的格局与工艺。他们深知,郭昌留下的这套汾酒酿造工艺,是酒坊的根基所在。于是,他们先与严师傅及酒坊的老伙计们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每一道工序的细节和其中的门道。
严师傅带着二人在酒坊中穿梭,详细介绍道:“这酿酒之法,从选料便极为讲究。高粱需是本地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的,小麦则要新鲜、无杂质。蒸煮时火候的控制,发酵时温度和时间的把握,都关乎酒的品质。”
宋铭和毛启贤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他们发现,虽然郭昌留下的汾酒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茅台镇的气候、水质与山西毕竟有所不同。若想让酒的品质更上一层楼,或许可以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进行改良。
毛启贤对宋铭说:“兄长,此地气候温润,与山西大相径庭。我琢磨着,在发酵环节,或许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让酒醅充分发酵,说不定能产生独特的风味。”
宋铭点头赞同:“贤弟所言极是,还有这赤水河的水,清澈甘洌,与北方的水也不一样。取水的时间和方式,或许也能再优化一下。”
于是,在严师傅和老伙计们的协助下,宋铭和毛启贤开始了漫长的试验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一种全新风味的烧酒终于诞生。
宋铭和毛启贤将新酒拿出,邀请茅台镇的乡绅、商贾、文人墨客前来品鉴。众人品尝后,纷纷惊叹不已。一位乡绅赞道:“此酒风味独特,既有汾酒的醇厚底蕴,又融合了本地的灵秀之气,实乃酒中珍品。”
有人问道:“如此美酒,可否更名?”
宋铭和毛启贤相视一笑,毛启贤说道:“此酒在茅台镇诞生,又经我等改良,便以‘茅台’为名吧。”茅台酒一经推出,便在茅台镇引起轰动。酒坊的生意愈发兴隆,订单如雪片般纷纷飞来,茅台酒俨然成了当地的新贵。
多年后,郭昌的儿子郭家兴听闻茅台镇的茅台酒声名大噪,特意前来探访。此时的茅台镇,因茅台酒的繁荣而更加昌盛。郭家兴来到酒坊,见到了宋铭、毛启贤和严师傅。
郭家兴恭敬地说:“当年父亲在此开创酒坊,如今能有如此成就,全仗诸位前辈悉心经营与改良。”
宋铭谦逊地说:“郭老爷为我们带来了汾酒的精湛工艺,这是茅台酒的根基。我等不过是顺应时势,略作改进罢了。”
毛启贤感慨道:“汾酒与茅台酒,虽地域不同,但酿造之法一脉相承。如今茅台酒能在茅台镇绽放光芒,是对汾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其中,离不开每一位酿酒人的努力,也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
严师傅在一旁欣慰地说:“看到酒坊如今的繁荣,我也算是对郭老爷有个交代了。”
众人相视而笑,共同举杯,品味着这承载着历史与传承的茅台酒。如今的茅台镇上空,酒香依旧弥漫,而汾酒与茅台酒之间的这段渊源,也如同一首古老而动人的诗篇,在岁月的长河中,被后人传颂不息,成为了中国酒文化中一段璀璨的传奇 。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