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阅兵场上“幕后卫士”到火热井下“兵头将尾” ——记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东滩煤矿运搬工区生产一班班长王洪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 王洪兆在工作现场 邱长鹏 摄影.jpg

●王洪兆在工作现场  邱长鹏/摄影

■ 王建 尹梓 邱长鹏

当九三阅兵画面在荧幕上缓缓展开,铿锵有力的正步、英姿勃发的队伍、威严亮相的装备、热血沸腾的观众,勾起了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东滩煤矿运搬工区生产一班班长王洪兆的美好记忆。

200910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彼时,20岁的王洪兆还是装备方队警戒防卫大队里的一名战士,在聚光灯外用坚守筑牢安全防线。

 

186的“幕后卫士”

2008年底,国庆阅兵筹备工作启动,各部队选拔精英参加,王洪兆也踏上这条严苛的“追梦路”。

十二月份的河北寒风刺骨,军姿考核要求站满4小时纹丝不动,领子别着打开的曲别针、双手夹着扑克牌、两腿间夹着螺母,考核结束时,尽管寒风侵袭,王洪兆却始终没挪过半步。30公里体能拉练,他咬牙扛过疲惫,最终从众多精英里脱颖而出,跻身通州阅兵村。

由于186厘米的身高超出徒步方队标准,王洪兆被分配至装备方队警戒防卫大队,担起了“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责任。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统筹通州阅兵村到建国门大街的岗哨布控、现场调度与安保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阅兵村的日子比部队更严格,除了日常训练与站岗,内务整理更是“极致考验”,被子要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床单平整得找不出一丝褶皱,就连牙缸里牙刷、牙膏的摆放角度都要完全一致。

阅兵当天,王洪兆虽没有站上现场受阅台,却接过了更特殊的任务:作为素质过硬的士兵,他与战友负责纪念册底片的保密工作。印刷厂库房里,两人24小时轮流值守,寸步不离存放底片与印刷版的区域。白天在机器轰鸣声中核对印刷数量、检查封装完好度,夜晚就打地铺睡在库房门口,即使睡梦中也紧绷着“保密”这根弦,直到所有纪念册安全交付才如释重负。

而最让王洪兆动容的,是阅兵结束后,护送战友返程的场景:街道两边的市民认出军车,纷纷涌上街头鼓掌欢呼,车上的士兵们敬礼回应,伴着军歌一路前行,那片热烈的掌声与嘹亮的歌声,成了他心中永恒的温暖。

在这次经历中,王洪兆成为阅兵村所在连队70多人里唯一“火线入党”者。

93日上午,升井的王洪兆来到工区,激动地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屏幕上的画面将他拉回十几年前的那段岁月,也让他更深刻理解了当时带队领导的话:“我们虽不在台前,却见证了阅兵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贯穿始终就是最大的意义。”

 

“活雷达”硬核成长记

这份幕后的坚守,也早已成了王洪兆刻在骨子里的军人底色。

2011年,王洪兆转业安置到兖矿能源集团,2014年调入运搬工区,他把阅兵场上的坚韧与较真,完完整整地“搬”进了八百米井下。

第一次接触电机车司机岗位时,王洪兆十分新奇,但不久后就被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泼了“冷水”。

王洪兆的工作,是将井下矿车车厢里的材料分拣后运往指定地点,可每节车厢装的东西不固定,每次下来好几车货要送向不同方向,必须先把车厢一节节拆开,再将同方向的拼接起来才能出发。复杂的运输线像一张密网,庞杂的材料种类记不住,他只能捧着厚厚的调度手册反复核对,生怕一个疏忽送错地点。

井下光线昏暗,煤尘在空气中弥漫,机车轰鸣声在巷道里撞出回声,震得耳膜发颤。刚开始的日子,他总在手忙脚乱中出错,要么记错车厢编号,要么在岔路口迷了方向,才真正明白“看似简单的工作里藏着太多要动脑子的技巧”。

为了尽快摸透业务,他趁休息时把运输线路图、材料分类表贴满宿舍墙,一有空就站在跟前背诵,直到闭着眼都能画出线路走向。下井时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师傅、同事问,从车厢拆装的发力技巧到岔路口的判断方法,把每个操作要点、注意事项都记得密密麻麻。

熬过最初的适应期,他对技术更钻研了——电机车的灯、闸、信号装置,每班必查;巷道的坡度、弯道半径,他拿着工具逐一丈量;装封车标准、车场间距规范,更是背得滚瓜烂熟。狭小的驾驶室里,矿车“哐当哐当”的声响是日常背景音,而他始终用专注的目光扫过每一处轨道接缝,用11年零事故的纪录,把看似简单的驾驶工作,变成了守护安全的“战场硬仗”。

从井下“新兵”到“技术尖子”,他的成长之路满是“硬核”印记。矿里的专业比武,他次次名列前茅,带出的6个徒弟个个都是运输战线的骨干。最让同事们佩服的,是他练就的“听声辨障”绝活,电机车运转时,只要听到异常声响,他就能精准定位齿轮磨损、轴承松动等隐患,就像维修班组的“活雷达”,为井下运输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屏障。

 

“小事”当“大事”来办

王洪兆始终认为,“辅助岗位从无小事,每一份坚守都关乎全局”。

运搬工区负责井下材料运输、现场保障,虽不直接参与采煤、掘进等,却是安全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份“辅助担当”,恰与他当年在阅兵幕后默默守护的初心不谋而合。

担任运搬工区生产一班班长后,王洪兆更把这份“辅助者的责任”延伸到团队建设中。

运搬工区是个组建36年的老单位,涉及多环节协作,新人上手慢、班组人员老弱多文化素质低。王洪兆推出“1+N帮扶机制”,让技术过硬的老职工与新成员结对,不仅手把手教电机车操作、材料分拣等辅助技能,更在日常相处中消弭文化隔阂、让“一家人”一条心。

辅助工区是“打杂”的单位,突发或额外任务特别多。即便井下当班的活已完成,交接班了,王洪兆依然不先着急慌忙地上井,而是带头喊上班组几个骨干,到西翼巷道挖挖水沟或者整理一下卫生。

“水沟经常堵,会影响整个运输线,咱们多干点,后面的伙计就能少些麻烦。”昏暗的巷道里,铁锹与矸石碰撞的声响很刺耳,他却干得格外起劲,就像当年在阅兵村深夜彩排时,一丝不苟地统筹岗哨布局那般,把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

工区“人少岗多”,对于这个暂时不好解决的问题,王洪兆再次拿出部队“啃硬骨头”的办法,带头考取信号把钩、绞车司机等多本证书,硬是把自己武装成“多面手”。在他的带动下,班组“一人多证”率达90%,成功破解了辅助单位人力紧张的难题,确保运输保障不“掉链子”。

职工们都说:“王班长是俺们的主心骨,不管是设备出问题、任务赶工期,还是家里婚丧嫁娶、班上人过生日或退休办个仪式,找他准能解决。”

如何在职场找到定位,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无论是阅兵场上的幕后守护,还是煤矿井下的运输保障,都能看到王洪兆努力、昂扬的样貌,他正影响和带动着身边人,在今天或者明天的梦想追逐“战场”上,绽放出最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