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海超
数智工程、创新攻关、穿透式管理……一系列实招硬招环环相扣,勾勒出提质增效的清晰路径。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让产业链焕发蓬勃生机。
数智赋能
给车间装上“智慧大脑”
从传统产业“老树新芽”到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怎么做?
乘着产业数字化的东风,一机集团定好盘子、理清思路、开对方子,将生产环节的效能跃升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产线“焕新”。
“以前各环节像孤岛,系统建成后数据实时通达,效率肯定大不一样。”负责三分公司焊接数字化智能制造车间建设的技术员小李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已制定生产准备、质量管理等环节拧成一股绳的实施方案,就是为了让数据代替人工‘跑起来’。”
走进五分公司生产指挥中心,LED大屏化身“数字仪表盘”,结构化工艺系统与PDM、MPMS等系统无缝衔接,物资调度、生产指令随数据流动自动调整。“等彻底建成后,就能把从前的调度靠经验猜转变为靠数据算。而且设备维护、物料补仓,系统都能提前预警,让指挥生产越来越‘有数’。”五分公司负责人笑着说。
截至目前,一机集团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和数字化等项目,投资超2亿元,已建成项目生产效率提升近30%。
质量管控
把牢生产“第一道关口”
产品竞争力的根基,藏在每一处质量细节里。
一机集团质量管理部的创新举措,正为全链条生产筑起严密防线。
不看报表看现场,不查记录查实效。质量管理部始终坚持到厂监督的穿透式检查,让过往质量问题的整改措施接受“复检”考验。每一项整改都要追溯到具体工序,确保问题不反复。这种“回头看”的较真劲儿,让质量隐患无处遁形。
在一次次反复验证中,质量管理的闭环机制愈发稳固。外部损失索赔机制的施行,为质量责任提供了强有力的约束。“以往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如今索赔标准清晰明确,该谁负责就由谁来承担。”负责机制实施的李工表示,上下游企业的质量意识显著增强,从“要我保障”转变为“我要保障”。
作为“链长”单位,一机集团建立协作配套“黑名单”,从源头上筛除风险。对于质量问题频发的合作方,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就会被直接移出合格供方目录。“这并非绝情,而是对产品负责,更是对市场信任的负责。”质量管理部负责人的话语,揭示了机制背后的责任担当。
2025年,一机集团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章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大纲等8项制度文件。建立实施供应链系统提品质创品牌实施方案,提出实施topx质量改进清单、质量数据包管理等8项重点措施。组织34家协作配套单位召开了2025年“链长”工作会暨质量保证体系会。截至目前,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13项。
一串串数据背后,是质量理念向管理纵深的不断延伸。
攻坚破难
实干担当“进行时”
数智化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唯有用实干担当攻克技术难题,才能为产品升级开辟空间。
创新,是日复一日的拼搏,是勇攀高峰的拾级而上。
三分公司新型科研产品主体焊接难题摆在团队面前,高强度装甲钢拼焊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变形挑战。
“此项重任由我承担!”技术骨干王工主动请缨,带领攻坚小组,克服高温炙烤、反手焊接难度大、层间清理难度大等困难,全力保障焊接质量。基于“让钢板自行‘折’出形状”的创新灵感,借助数字仿真技术,选用最优焊接参数……历经11天不懈努力,成功将37个零件整合为5个整体折弯件,焊缝缩短了20.4米。
党建引领下的协同攻坚奏响发展强音。交付战役打响后,瑞特公司党委与协作配套单位党组织携手,成立联合攻坚小组,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攻关先锋岗”。党员骨干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从需求对接、技术支持到物料齐套、生产排产,全程紧盯关键路径,有效破解多项生产堵点,将某产品产能提升50%。
数智车间的效能倍增激活生产潜能,质量管控的细致入微守护产品根基,技术攻坚的破壁前行打开升级空间。正是这些硬举措,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推动一机集团加快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特种车辆研发制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