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李继峰 胡伟
面对煤炭行业成本刚性上涨、利润空间压缩的严峻挑战,中煤三建朝源煤矿以向管理要效益破题,在“降”字上精打细算,在“增”字上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提质增效之路。从一枚螺丝钉的“身份证”管理,到废旧设备的“器官移植”手术;从“挎包煤哥”的自觉行动,到“避峰填谷”的智慧用电,该矿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材料费同比下降23%、修旧利废创320万元、吨煤电耗降低20%的亮眼成绩。这场始于成本管控的管理变革,正在深刻重塑托管煤矿的增效基因。
从“用了算”到“算了用”
走进朝源煤矿综掘二队值班室,队长孔祥灿正在内部市场化系统录入当日材料消耗。“每班用了多少根锚杆、多少米水管,都要精确到个位数。”他指着屏幕说。该矿今年推行的材料管理办法,将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个采掘头面,实行“节奖超罚”考核,每米进尺的成本,都有几双眼睛盯着。
在井下,材料员建立入井台账,验收员对回收的锚杆、托盘逐一清点。生产矿长李永强坦言:“新装备投入和开采延伸使成本压力倍增,必须把每项工作都抓细。”通过量化考核,全矿材料费同比下降23%,仅综采队通过回收复用螺丝等小件,每月就节约3万多元。
废料堆里“淘金子”
机电队维修车间里,班长牛孝文正修复井下回收的风动水泵。“买新的要2000多元,修复成本只要投入150元材料费。”他算着经济账。矿上建立的修旧利废“流水线”,对废品严格筛选、分类处置,全面实行“交旧领新”制度,用旧的油箱,都要100%回收复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挎包煤哥”现象。自综采队首创挎包回收法后,职工们下井都会将旧螺丝、钢条等装进挎包带回。机电工杨师傅的补丁挎包里,常年装着半截焊条、旧螺丝帽。“7月份我回收的废料价值5000多元。”他自豪地说。矿里配套的“小额奖”机制,让节约行为直接变现。
精打细算“每度电”
“同样是用电,谷期比峰期每度省好几毛呢。”机电副总巩文江介绍,该矿通过“避峰填谷”优化设备运行,仅主排水系统调整用电时段,每月省电费3万元以上。
在-140m水平辅运巷,40盏长明灯被替换为智能感应LED,年电费从9.6万元降至3.2万元。更关键的是将用电量与区队工资挂钩,前4个月全矿5个联队因节电获奖8万元。机电科长苏明涛举例:“用旧皮带加工电缆钩吊挂电缆,一项就省了1.2万元。”
让节约成为习惯
朝源煤矿将成本控制写入考核“硬指标”:机关科室实施绩效评价体系,基层区队推行“双轨计价”。综采队队长周磊的值班室里,交接班记录簿详细登记着当班消耗与回收情况,“超支了就得从工资里扣,节约了奖励,仅节约,有的职工一个月多收入1000元,很常见。”
这种压力正转化为创新动力。全矿涌现出“周绍华支架检测法”等30多项小改小革,修旧利废创造产值320万元。正如矿长刘伟洋所说:“我们通过用心巧踩‘增’与‘降’的跷跷板,增强企业管理的内功,全方位地抵御行业的寒冬。”如今,从一枚螺丝到一个灯泡,精细化管控已成为朝源煤矿的职工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