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秀山老人彭腾华(右三)讲抗战往事。
■ 本报记者 彭慧
2025年9月2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湖南山乡传媒有限公司、湖南七道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瑞基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齐聚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他们深入探访抗战时期曾遭日军疯狂轰炸的老城区遗址、抗战历史纪念地及秀山军用机场旧址,缅怀先烈,重温烽火岁月,汲取“铭记历史、家国同梦”的奋进力量。八十载时光荏苒,素有“小成都”美誉的秀山早已从昔日疮痍中重生,但青山绿水间回荡的历史回响从未沉寂。企业家们此行,正是为了追寻这片土地上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感悟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
血色记忆
边城秀山的抗战岁月
今年82岁的秀山退休老人彭腾华,每天仍骑着那辆重达60斤、陪伴他四十余年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缓缓穿行在秀山老城的街巷之间。车轮碾过青石板路,也碾过一段沉痛的历史。“我从小就听说日本人从飞机上扔炸弹,烧了我们县城好多房子。”老人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1943年我出生之后,父母天天都在担心房子再次被炸。”
他时常在西街口停下车辆,望向那座飞檐翘角的天后宫。“这里原是福建人来秀山经商时修建的会馆,供奉妈祖,护佑水上平安。”老人目光悠远,仿佛穿透时光,“西街自古是水码头,天后管的是水上的事——可那场大火,却连天上的灾难都没能挡住。”这座熠熠生辉的殿宇,实则是2015年依照原貌重建的——最初的天后宫,早已在1939年日军的轰炸中化为焦土。
时间回溯到那个血色弥漫的秋天。1939年10月10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南门外中山纪念堂前,300多名师生和驻军官兵正在庄严举行辛亥革命28周年纪念活动。上午9时15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划破长空——6架日机正朝秀山扑来。
据史料记载,敌机在县城上空盘旋侦察后,骤然下降至2000米高度,率先以机枪疯狂扫射,随后投下燃烧弹30余枚、轻型爆炸弹75枚。霎时间,秀山陷入一片火海,爆炸声、哭喊声与建筑物倒塌声交织轰鸣,浓烟蔽日,“白昼如午夜一般”。
面对肆虐的火势,全县仅有的两个水龙头显得如此渺小。大火持续燃烧至晚间8时才逐渐熄灭,五分之四的县城化为焦土。根据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统计,这场浩劫造成27人罹难、31人受伤,1260户家庭受灾,5700人流离失所,2000余间房屋被毁,财产损失超过1000万银元。
苦难并未终结。时隔不到一年,1940年9月10日,日本飞机再次轰炸秀山。一枚炸弹在东门外龙王庙侧爆炸,造成4人受伤。
然而硝烟从未摧折秀山人民的脊梁。据秀山防空监视队统计,1938年至1939年间,日机经秀山空袭重庆及芷江机场达69次,出动飞机809架次。这种残酷的“以炸迫降”策略,激起了全民抗战的滔天怒潮。
全民抗战
秀山人民的顽强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浪潮已席卷秀山。1932年6月,秀山中学学生自发组成“抗日义勇军”,县团练局拨给80余支步枪,这些少年儿郎每天早晚操练,时刻准备奔赴国难。1937年秋,21岁的爱国青年杨通惠从重庆返回秀山,与30多名进步青年成立“秀山抗敌救亡工作团”。
他们身穿土布衣服发动群众抵制日货,编导《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卢沟桥》等抗战话剧,组织义卖募捐,前往第九后方医院为受伤将士慰问演出。
曾参加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秀山民教馆馆长刘兆鳞等人创办文艺月刊《晨曦》,刊登进步文章,提供抗战文艺食粮。其中发表的《女性的呼声——一封给爸爸的信》,激励了许多女学生冲破封建家庭束缚,毅然投身救亡洪流。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旗帜下,秀山各族群众纷纷走上街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呐喊响彻云霄。
机场建设
血汗铸就的抗战丰碑
1940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秀山修建军用机场,作为芷江空军基地的备用机场。这项艰巨的工程初期征工11000人,其中秀山5000人,黔江、酉阳、彭水各2000人。面对极端艰苦的条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长沈天如等12人曾联名请求“停止另建机场”,但航空委员会复电明确指出:“所有地价等费用均汇发秀山机场工程处,饬会同县政府及地方公正士绅妥为发放在案,未便终止。兼主席蒋中正。”
于是数万民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施工。他们使尽蛮劲,一锄一锄地挖,一挑一挑地运,一篓一篓地背。最强壮者日行八十华里,运土二十余次。施工高峰期,包括湖南凤凰、永绥和贵州松桃、沿河等县民工在内,总人数达3万余人。
民工生活极其艰苦:住的是地面潮湿、四壁通风的临时工棚;吃的是无油无盐的苞谷稀饭;缺医少药,病饿而亡者数以百计。原住麻土坡的陈显杨老人含泪回忆:“修飞机场那年,我家住黔江,民工30多人。我亲眼看见他们吃苞谷汤汤,无油无盐,天天出工,劳累过度。病死后用扦担棒棒抬出去埋了。两年多完工后,一起回去的只有十多人。”
经过两年多血肉铸就的艰苦劳作,1942年5月,秀山机场终于竣工。共完成土石方53.2万立方米,征用良田1375亩,机场面积达91万平方米。移交空军第九总站管理后,该机场先后降落各型飞机20多架次,为西南大后方的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十二岁的彭腾华老人依旧日复一日地蹬着自行车,车轮碾过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现在的年轻人啊,骑着电动车一阵风似的过去。”他抚摸着永久车斑驳的车把,轻声说道,“我骑得慢,正好能看清楚这座城的每一道伤痕,也能看见它新长出的血肉。”
企业家情怀
历史照进现实的责任担当
站在秀山抗战遗址前,湖南七道茶业总经理石云祥感慨万千:“抗战期间,秀山人民积极响应‘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士绅、商贾和普通民众纷纷捐钱捐物。全县民众募捐金额达49550元。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企业家学习和传承。”
湖南瑞基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荣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家,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承担社会责任。
湖南山乡传媒有限公司总监彭伟坦言:“历史告诉我们,企业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年秀山的工商界人士在民族危难之际慷慨解囊,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将企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福祉相结合。”
保靖林农种养殖家庭农场场长谢萍认为,秀山的抗战历史具有三种精神:一是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集体主义精神;二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三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精神。这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企业要做的,就是将秀山人民的抗战精神融入企业发展中,以优质产品服务社会,以就业机会回馈乡梓,以公益行动助力民生改善。”
原成都军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第二飞行团副团长兼领航主任杨克昌在参观后激动万分地说:“站在秀山这片曾经饱受战火摧残却又坚强不屈的土地上,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当年修建机场的艰辛、民众支援前线的热情,都与我们空军将士的使命紧密相连。这段历史不仅是秀山的记忆,更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强国必须强军,而企业的支持、社会的参与,对于国防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保靖山之泉总经理祝国斌参观后表示:“秀山人民在抗战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奉献,令我深受震撼。作为一家来自湘西的企业,我们同处武陵山区,共享一片山水,更应共担一份责任。当年的民众可以为了民族存亡倾其所有,今天的我们更应当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我们将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薪火相传
从抗战精神到企业使命
八十年前,秀山这个偏远小城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八十年后,这片土地上的抗战精神仍在激励着当代企业家砥砺前行。
从当年的捐机救国到如今的产业报国,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当年的秀山工商界人士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今天的中国企业家也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勇担重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企业家群体需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将个人理想、企业愿景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创新驱动发展,以责任回报社会,以担当书写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正如石云祥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我们站在秀山这片经历过血火洗礼的土地上,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更要创造社会价值;不仅要追求企业发展,更要助力民族复兴。”
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发展,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当代企业家手中。唯有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才能在新的征程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