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大门
●清丰县委书记高尚功(前排右二)陪同相关领导与第八届清丰绿色家居博览会参会客商亲切交流。
■ 本报记者 李代广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该县双庙乡单(音shan)拐村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所在地。
中共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1944年9月进驻单拐村,当时该根据地下辖116个县,人口达到了2000万,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抗日根据地,单拐村也随之成为其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1945年3月下旬至6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率领北方局机关在单拐工作,这里是邓小平一生中在河南省连续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2025年8月29日,记者来到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采访,恰逢民盟濮阳市委会、濮阳市文联举办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画展在这里开幕。
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2025年6月,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精神,用好文物资源,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研究确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上榜。
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保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43处,记录了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顽强抗战的壮举。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抗日战争后期,这里曾驻扎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首脑机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黄克诚、杨得志、黄敬、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曹里怀、朱光等在冀鲁豫边区领导指挥了抗日斗争。
经过多年来的保护、开发、建设,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六馆”(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冀鲁豫军区纪念馆、军工史迹纪念馆、民俗博物馆、革命前辈廉政家风馆、清丰党史馆)、“一群”(43处旧居组成的旧址群)、“一园”(国防教育园)、“一场”(抗战文化广场)、“一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的新格局。
目前,纪念馆参观路线延长至2公里,陈展面积近1万平方米,年游客总量近百万人次。纪念馆充分发挥革命旧址的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开展入伍新兵红色教育“役前第一课”、退役士兵返乡适应性培训,成为“红色精品退役军人服务站”。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纪念馆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国家三级博物馆”等荣誉称号。
2025年8月17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第二指导组组长徐令义,到濮阳市清丰县、南乐县,调研乡村振兴、企业发展、基层治理、农业生产和学习教育开展等情况。
调研期间,刘宁、徐令义还来到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仔细观看珍贵革命文物、历史资料,指出要结合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河南红色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工史上
自己制造的第一门大炮
“盖亮式”步兵炮在这里诞生
走进纪念馆大门,穿过一片柳树掩映的水塘、广场,一座围墙拱卫的中式大门楼跃入眼帘,由宋任穷亲自题写的“冀鲁豫军区纪念馆”匾额居中悬挂,加上门楼旁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铭刻,彰显出这里与附近村落的不同。
“纪念馆所用的房子,很多以前都住着老百姓,建纪念馆时才搬出去。”单拐村党支部书记陈九国告诉记者,“他们采取了易地置换的方式,让部分村民搬至村外,重新建房安家,老房则原样保留下来,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开发。”
“老村应该尽可能保持原来的样子,这都是祖上留下来的东西,要是拆了,真的就彻底没了。”陈九国说,现在,不仅是文物保护,就连他们的思想认识,也彻底转变了,“历史遗留的文物,是我们单拐村最大的财富”。
紧邻纪念馆大门的是陈氏祠堂,是冀鲁豫军区兵工厂所在地。对于这个陈氏祠堂,记者并不陌生,也可以说是非常熟悉,因为记者的三年初中学习生活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因此这次采访考察也算是故地重游。
馆内至今还留存有1945年冀鲁豫军区机关开挖的辘轳水井和使用过的石碾,甚至杨勇穿过的破烂棉鞋、苏振华使用过的铜质脸盆,都保存如初。
陈列品中,保存最好、体量最大的,要数边区第一兵工厂遗留下来的两台车床了,解放战争初期,冀鲁豫军区在单拐村成立了军工部和第一兵工厂,成功试制出解放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式”70毫米步兵炮。
祠堂周边的民居,分布着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及司令部等部门的办公室旧址,以及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故居43处,内部陈设依旧。
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前后两进院落的陈氏祠堂,是方圆十多里形制最为考究、最为气派的家族建筑,代表着当年陈氏家族的兴盛,也代表了单拐村的古民居建筑艺术水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单拐村的共产党员陈平,毅然把自家的宗祠——陈氏祠堂奉献出来,作为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和县、区干部的活动基地,并举办了文教干部培训班。
冀鲁豫根据地
是邓小平同志一生中
在河南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党的活动十分活跃,群众基础十分牢固,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和县、区干部经常在这里活动。
他们在这里设立了抗日高小,举办了文教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干部,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和一二九师主力部队按照中央部署开赴冀鲁豫地区,积极发展游击战争,消灭和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
1944年底,宋任穷在向北方局和中央发出的电报中提到:冀鲁豫地区抗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解放区面积扩大,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中央派大员来平原加强领导。
不久,中央给邓小平去电,告诉他中央正在准备召开七大,并提议由他率北方局机关到冀鲁豫地区指导工作。
1945年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加强冀鲁豫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指出:“最近冀鲁豫根据地有极大发展,人口近2000万,为敌后最大根据地,为此,中央提议北方局及时进驻冀鲁豫根据地,并抽调一批有经验、作风好的干部到冀鲁豫,普遍发动群众,进行彻底的减租减息,进一步巩固根据地。”
根据中央指示,从2月起,邓小平安排组织部负责抽调干部,并指示秘书处长陈鹤桥负责北方局机关行动的准备工作。
1945年3月初,邓小平率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刘锡五、宣传部部长李大章和新调来的彭涛、周惠等20余人,由现在的左权县麻田镇出发,经过几天的行程,到达林县以南的临淇一带,3月中旬的一天夜晚,北方局机关干部随同冀鲁豫分局党校毕业学员数百人,由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指挥第七军分区部队作掩护,顺利穿过敌人封锁区。当天夜里又由冀鲁豫军区部队接应过了卫河,次日到达冀鲁豫地区的濮阳,后转移到冀鲁豫分局、军区驻地单拐村。
邓小平及北方局机关到达单拐后,同冀鲁豫分局领导一起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彻底的减租减息运动。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经常深入群众和基层调查了解,并指派北方局干部分三个组到老区濮县、滑县和濮阳三县农村去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区的群众工作提出意见。
在邓小平和北方局的指导下,冀鲁豫边区的民主民生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广大群众以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参军参战,奋勇支前,发展生产,边区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单拐期间,邓小平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听取群众意见,召开了著名的“六六”会议,极大地推动了边区民主民生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对进一步充实边区物质储备、迎接战略大反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七大召开期间,邓小平同志作为七大代表一直留在单拐工作,但仍被选为中央委员,直至6月下旬,接到毛泽东电示才离开单拐赴延安参加七届一中全会。
在单拐,邓小平同志工作了3个多月,是其一生中在河南连续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
邓小平、宋任穷等领导同志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区第一兵工厂干部战士在单拐期间和广大村民建立了浓厚的鱼水深情,留下了不少动人的历史佳话。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
把“清丰红色老区”
打造成为“中国绿色家居之都”
“我们清丰作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有责任、有义务继续整理和宣讲邓小平、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抗日战争的事迹,将他们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把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实际行动,转化成攻坚克难、推进改革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群众,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清丰而奋斗。”清丰县委书记高尚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5月10日,第八届中国·清丰绿色家居博览会在清丰县拉开帷幕。这场以“实木家居新境界、全球共享清丰造”为主题的家居盛会,以29万平方米展区、千家企业参展、2万件新品首发的恢宏规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家居产业的创新活力与绿色智慧。
高尚功表示,从“木工之乡”到“智造高地”,清丰家居产业以“四高四争先”为引领,构建起涵盖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市场销售的全链条体系,培育本土领军企业数十家,吸引软体家居头部品牌落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中国北方实木家居第一展”的坚实底座。
近年来,河南省将现代家居列为7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8个千亿级产业链之一,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把清丰作为核心承载地,创新建立“第一书记驻企”服务机制,搭建家居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等六大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从“户户作坊”到“国货严选”,从“中原腹地”到“国际舞台”,从“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到“中国绿色家居之都”,清丰家居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清丰县委、县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定位精准,以打造中国家居之都、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为奋斗目标,清丰家具产业园是全省唯一一家家具产业园,并作为濮阳市唯一特色产业被列入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集聚区规划面积16.46平方公里,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他们牢固树立“为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了四纵十横的路网格局,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等配套设施同步实现全覆盖。
单拐村创新实行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带动群众就业700余人
年接待旅客160万人次
清丰县双庙乡党委书记刘亚彬告诉记者,在推动乡村发展方面,他们创新实行了“红色+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如冀鲁豫解放战争博物馆、单拐红色会客厅;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落地了冀鲁豫飞行营地项目。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双庙乡在单拐景区修建了大型陈列馆、兵工厂、县委党校、旅客休闲中心、美食街、综合活动广场、公厕、垃圾中转站、南北停车场、东北庄至单拐旅游专线、清丰至单拐旅游专线等,修缮了名人旧居,并对景区全面美化改造,提升了红色文化内涵。
时至今日,单拐红色景区已成为濮阳市旅游景点中的翘楚,年接待旅客160万人次。
单拐村以文旅融合为核心,整合各板块资源,打造3类、10个板块文旅项目,推动文旅联动发展,实现一站式旅游体验。开放“地道战”体验馆,重现抗战时期场景,记录中国人民不畏强敌、顽强抵抗的英雄事迹,沉浸式体验中国抗日的发展历史;特别策划参与式大型抗战实景演绎,以引人入胜的表演技艺、民间绝技及马术表演展现革命先辈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实现濮阳首次抗战实景大型演出。
2025年春节期间,单拐古村景区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景区提供就业岗位127个,打造单拐美食夜市摊位36个,带动周边摊贩262个,营业商铺26处,带动群众就业700余人,周边旅游消费突破600万元。
单拐村通过股份合作制与河南省飞仕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红都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社投入200万元,同时吸引村民以资金、土地和宅基地入股,共计筹集原始股金450万元。这一举措推动了“红色单拐·童年部落”游乐场和“冰雪王国”滑雪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单拐红色景区”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