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萃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肩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深刻变革的时代浪潮,企业如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成为一个关键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和方向指引;企业文化建设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塑造共同愿景和行为规范,提升组织效能。二者虽侧重点不同,但在目标、对象与功能上高度契合、相辅相成。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亦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支撑。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良好形象的需要,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升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素质、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协同与创新,其意义深远。
首先,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通过融合,可以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日常管理中,确保企业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践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其次,有助于构建员工精神家园,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融合工作将宏观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微观的、员工可感可知的文化氛围和行为准则。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满足员工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最后,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能,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卓越的企业文化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原则性与企业文化的浸润性、激励性相结合,可以实现从“制度管人”到“文化育人”的升华,降低管理成本,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企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代赋予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使命,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确保企业的顺利前行,有必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开展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而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助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作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短板。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1.多元价值观冲击带来认同难题。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激烈碰撞。部分员工在多元信息冲击下,易出现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纳形成阻力。
2.传统工作模式滞后于时代需求。多数情况下依赖开会、发文、集中授课等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形式单一、互动性较差,难以适应新生代员工个性化、差异化的认知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导致工作吸引力和实效性下降。
3.工作队伍能力建设存在短板。部分企业政工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知识结构陈旧、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新理论、新工具、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不够熟练,且因工作成果难以量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迎来的发展机遇
1.信息技术提供全新赋能手段。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广阔平台,可借助社交媒体、学习APP、虚拟社区等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化、互动化、常态化的教育引导,突破时空限制,提升覆盖面和效率。
2.企业文化建设成为重要抓手。企业文化以其“润物无声”的特性和管理载体的身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易于接受的切入点和实践平台。通过文化活动和品牌叙事传递价值理念,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具体、更富感染力。
3.员工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对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成长感和幸福感有了更高追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为其贴近实际、服务职工创造更多契机。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根同源、目标同向,存在着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融合有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确保企业发展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需在保持政治属性的同时适应国际规则,而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1.目标一致性。两者的核心工作对象都是“人”,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调动积极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功能互补性。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理论武装和政治引导,解决的是“为什么做”“为谁做”的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企业文化则侧重于行为塑造和环境熏陶,解决的是“如何做”“怎么做”的行为性和氛围性问题,属于管理范畴。二者结合,可实现“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
3.载体互通性。企业的党建活动、工会工作、团组织建设、评优评先等,既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阵地,也是承载和传播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共办,产生协同增效效应。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探索
为实现深度、有效的融合,企业需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创新性的实践。
(一)机制融合,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政工”格局。
建立由企业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规划,将政治要求嵌入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等),实现战略层面的同频共振。
(二)内容融合,聚焦价值塑造,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企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挖掘和提炼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内核(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与企业历史传承、发展战略、榜样故事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员工理解和践行。
(三)载体融合,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活化传统载体。将理论宣讲与团队建设、技能竞赛、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相结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2.拓展数字载体。打造集学习、交流、服务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如企业公众号、学习平台等),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主动倾听员工心声。
(四)队伍融合,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对政工干部和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联合培训,使其既精通思想政治理论,又掌握现代企业管理与文化传播的知识与技能,鼓励业务干部参与融合工作,培养一支懂政治、精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五)评价融合,注重实效反馈,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探索建立融合工作的效果评估机制,将员工满意度、精神面貌、团队凝聚力、品牌美誉度等软性指标与企业经营业绩、创新能力等硬性指标相结合,综合评判融合成效,引导工作不断优化迭代。
五、结语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工程,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本质上是政治优势与管理科学的结合,是确保国有企业“姓党属国”本色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营的完美统一。当前融合工作虽面临挑战,但更拥有技术赋能、文化崛起、需求升级等历史性机遇。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机制、内容、载体、队伍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创新与协同。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为融合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赋予传统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将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不断提升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终汇聚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企业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要使命,要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构建精神动力体系等,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橡塑件有限公司)